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1271年,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父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路上共历时四年多的时间。他们在中国游历了17年,于1295年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行纪》于1298年成书,后在欧洲广为流传。《马可波罗行纪》无可厚非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他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新航道的发现无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关于其影响,史学上有大量的文章研究。本文则将研究视角转向传播学,从传播学角度对这一历史巨著进行解读。笔者运用框架理论就《马可波罗行纪》对13世纪中国形象的报道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框架理论的三个层次结构展开即框架的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和低层次结构。结合《行纪》的内容,笔者在研究中将框架理论的三层次结构归类为以下三个方面:《行纪》的核心主题分析、《行纪》的素材选择分析以及《行纪》的语言分析。笔者对《行纪》的核心主题进行了数据分类统计;对《行纪》的素材选择进行了内容对比分析即将《行纪》报道的中国形象与13世纪中国进行对比,所选取的对比元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政治体制和礼仪风俗、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和文化体制、宗教发展。对《行纪》的语言分析则通过关键词、报道基调和传播倾向性三个方面展开。最后,对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行纪》成书时的时代背景两方面的解读,探讨了《行纪》框架形成的原因。通过以上关于马可·波罗对13世纪中国形象报道的研究。笔者探究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马可·波罗为13世纪的欧洲社会大众传播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它是否是元朝中国的真实再现?其二在《行纪》传播的过程中,马可·波罗选择重组了哪些信息?其三形成《行纪》报道框架的原因是什么?通过研究发现:《行纪》所建构的媒介现实并非客观现实本身的再现。马可·波罗通过自己认识事物的基模对13世纪元朝中国的经济制度、宗教发展以及政治体制三方面进行了重点报道,对礼仪风俗、科学技术和文化体制则提及较少。他以三种角色报道中国:臣服于王的一般社会大众、专业的商人、基督教传教士。在关键词和报道基调的选择上都是积极正面的。马可·波罗用最高级描述了中国,创造了西方集体记忆中的中国形象,为13世纪欧洲大众呈现了一个政治制度开明、物质资源丰富、商业发展繁荣、经济实力雄厚、多种宗教平等共存且社会习俗神奇多彩的东方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