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基于固始县M乡的调查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固始县M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卷调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对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直观地展现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基本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导论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相关重要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介绍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与方法等。   第一章描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现状。本章分别就当前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和危害进行了描述。   第二章侧重叙述了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本章借用调查问卷、案例和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分析了产生职业倦怠的四个基本原因,即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单位原因和社会原因。   第三章侧重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工作干预方法。在分析传统的干预措施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进行干预的可行性、原则以及方法。   结语和思考部分主要对本研究的结论、局限进行说明,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在近年来的快速社会转型中,中国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迁,呈现出小型化、核心化、多样化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大量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群体由于自身压力
全球化时代时空被压缩,个人跨族群、地域及国家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这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在同一时间或者同一地点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接触或碰撞,增加着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
本文以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按照本地女工的日常生活实践,将研究的重点锁定在车间、宿舍、社会和家庭四个重要场域,力图通过对这四个场域中女工行为的分析,揭示其身份建构的一般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