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阐明美国危机行为和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在“海湾危机”(1990—1991)和“朝鲜核危机”(1993—1994)中的危机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分析了两起危机导致不同结局的原因,对美国在两起危机中所反映出的危机管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作为“微观的国际政治”,国际危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一国决策者认为某种基本价值面临威胁,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导致敌对性军事互动的可能性很高时,该国便处于危机之中。危机发生后,危机管理者通常要同时追求保护本国利益和避免战争两个相互对立的目标。这是危机管理者面临的基本政策困境。美国传统危机行为理论认为,为了走出困境,危机管理者必须要学会“谨慎施压”或“廉价妥协”,或使二者达成巧妙的平衡。 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军事技术水平本身并不能决定危机的结局,但无疑是决定危机性质和制约各国危机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危机期间双方在国际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军事技术水平及其给对手造成损失以及己方承受损失的能力等因素的对比,可将国际危机区分为“非对称性危机”和“对称性危机”。海湾危机和朝鲜核危机分别代表了上述两种不同性质的危机。 案例研究表明,无论是对称性还是非对称性危机,只有当危机双方有避免战争的共同愿望,能够把握住化解危机的机会、遵守危机管理原则、灵活运用危机管理的策略和手段时,危机才可能得以和平解决。否则,危机的可管理空间将大大缩小。就美国的危机行为而言,尽管人们可以从组织行为、官僚政治以及心理认知等视角对美国危机行为的不同侧面做出解释,但在事关根本国家利益的危机中,美国的危机管理者基本能够按照“理性选择”的逻辑,根据己方利益面临威胁的程度和危机的性质选择危机管理模式。 在美国明显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非对称性危机”中,美国的危机管理者倾向于凭借己方主导危机升级的能力,奉行以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强制施压”管理模式。危机期间一味使用强制性手段迫使对手接受己方提出的条件,不给对手任何承诺和利益诱导,甚至不惜发出最后通牒;讨价还价和外交努力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国际和国内支持,彻底孤立对手;一旦对手拒绝服从美方要求,美国则很可能凭借己方的绝对优势诉诸武力解决危机。 然而,在对称性危机中,美国的危机管理者则不得不承认危机管理困境的存在,倾向于采取“软硬兼施”的危机管理模式,即:危机管理者以防止战争作为最高优先目标,在防止战争的前提下追求已方利益;能够遵守危机管理原则,综合或交替运用施压与妥协的危机管理策略;注重保持与对手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正确把握对手的意图、决心和能力;避免危及对手核心价值体系,围绕利益展开“理性的讨价还价”;通过利益交换或议题联接,共同寻求和平解决危机的途径,防止己方不愿见到的危机升级。 需要指出的是,危机管理模式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环境依赖性,并受到危机管理者对具体危机性质的认知和对手之间冲突性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危机的性质很可能发生变化,不同的危机管理者也可能对同一危机情势产生不同的认知,进而影响到对危机管理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