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早期前房冲洗术在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及其病程转归,观察早期前房冲洗对碱烧伤角膜的影响及其病理变化,观察碱烧伤角膜IL-1β与TGF-β2表达水平、蛋白分布以及早期前房冲洗对其影响。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16只,右眼均于烧伤后2h行前房冲洗。B组16只,右眼均于烧伤后12h行前房冲洗。C组16只,右眼均于烧伤后24h行前房冲洗。D组于A、B、C三组中随机选取左眼16只行碱烧伤处理,作阴性对照组。以裂隙灯检查法观察角膜混浊情况、新生血管、上皮缺损等情况,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结构变化;各组分别于烧伤后1、4、7、14d处死取样,以Q-PCR检测各组间角膜中TGF-β2以及IL-1β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GF-β2和IL-1β的来源。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炎性细胞的浸润、角膜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1.所有兔眼,碱烧伤模型建模成功当天混浊评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组于第1、4、7、14d低于C、D组(P<0.05),A组于第7、14d低于B组(P<0.05)。C组于1、4、7、14d混浊评分与D组有差异(P<0.05)2.病理组织学检查:(1)HE染色示角膜碱烧伤是以PMN为主浸润角膜的炎症,可见角膜纤维紊乱,成纤维细胞增生。(2)A、B、C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成纤维细胞数量、纤维紊乱及坏死程度较D组降低,但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3.免疫组化示:1、IL-1β:(1)碱烧伤角膜组织中IL-1β表达升高,主要表达于炎症细胞、角膜上皮基底细胞胞质、成纤维细胞;D组角膜IL-1β随时间表达逐渐升高,在第4d显著上升,第14d表达最高。(2)A组在第7d、第14d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与C组(P<0.05);(3)在第1d,A、B、C、D四组间角膜组织中IL-1β免疫组化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4、7、14d,A、B、C组表达低于D组(P<0.05),A、B组间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GF-β2:(1)碱烧伤角膜组织中TGF-β2表达升高,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基底细胞膜、胞质,以及基质成纤维细胞处,在上皮增生和基质修复处也可见表达。在角膜损伤区域中央上皮及基质处表达明显高于周边区。对照组中,TGF-β2在第7d达到高峰,第14d有所下降。,(2)A组在第4、7、14d表达均低于其他三组(P<0.05)。B组在第4、7d表达低于C、D二组(P<0.05)。4.Q-PCR结果显示:1、IL-1β:(1)碱烧伤角膜组织IL-1β基因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加,在第4d显著上升,在第14d达到高峰。(2)A组在第4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在各时间段表达低于D组(P<0.05),与C组在第7d、14d有明显差异(P<0.05),但与B组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2、TGF-β2:(1)碱烧伤角膜组织TGF-β2基因表达逐渐上升,在第7d达到高峰,第14d下降;A组在各时间段均低于C、D组(P<0.05),与B组于第7、14d有明显差异(P<0.05)。5.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示:(1)碱烧伤后1d,兔角膜上皮细胞肿胀,部分区域看不到上皮细胞,浅基质出现细小点状的炎性细胞。(2)第4d,兔角膜上皮细胞缺失增多;浅基质细胞边界模糊,明显肿胀,炎性细胞增多;内皮细胞边界模糊,呈多形性改变,细胞间隙增大,连接较为疏松,但未见明显炎症细胞。(3)第7d,兔角膜上皮继续缺失;浅基质细胞肿胀,炎性细胞增多,偶见新生血管内皮,深基质层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可见缺失。(4)第14d,基质层及上皮可见瘢痕形成,全基质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早期冲洗组中,上皮细胞缺失较少,内皮细胞始终未见明显缺失,基质炎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较少。结论:1.早期前房冲洗可降低碱烧伤角膜的溃疡评分和炎症坏死程度,有助于上皮修复,减少瘢痕形成。2.早期前房冲洗可能降低碱烧伤角膜组织中的IL-1β表达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溃疡形成。3.角膜组织中的TGF-β2主要在碱烧伤修复期表达,早期前房冲洗可能降低其表达,从而促进上皮愈合,减少角膜异常修复,降低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