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曾这样表述自己写作《规训与惩罚》的初衷: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写一部关于过去的历史,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如果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用责任与担当阐释这句常也被译作“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的话语内涵再合适不过。毋庸置疑,福柯这种责任与担当的影响绝不止于其最为擅长的哲学领域。在外部全球化持续加速、内部现代化基本完成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变革在中国的开启自然而剧烈,此时,那些正在用影像讲述这个时代的导演个体成为笔者受福柯所言启发而选定的研究起点,而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作者群体中,汇聚了个体性成就与群体性困境的李睿珺导演,引发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本论文主要借助作者电影理论力图对李睿珺导演的电影作者身份作出确认,并主要依据安德鲁·萨里斯等人的作者电影理论的相关观点对其创作及作品中的话语建构与美学主张进行解读,以期在中国电影处于票房和产量进入新一轮快速上升期与电影主管部门更迭的双重背景下,将隐含在影像并凝结了李睿珺的符号表征置于社会学、文化学、叙事学等多角度加以发掘与审辩,真正实现对其作品中文化意指功能的解码,探寻构建当下中国作者电影传播与中国艺术电影新生态之路。具体写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李睿珺的电影作者身份及美学特征与生存之路作出探讨和思考。第一章对作者电影理论进行溯源和梳理,依此并结合李睿珺的成长与创作经历对李睿珺的电影作者身份作出指认。第二章依据作者电影理论,从寻根寓言主题的书写、作者论视域下人物的文化解码、写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等四个方面着手,结合具体的电影文本进行分析,实现李睿珺电影作为作者电影的全景式呈现。基于第二章的文本分析,第三章主要尝试对其美学风貌的成因作出分析。作为极具个人理想又受制于审查局限和票房困境的李睿珺,其生存空间该如何拓展,又该如何开辟缝合创作理想与当下现实的创作之路,从而达成身份的自洽,以上两个问题主要在第四章加以探讨。总体而言,本文在社会进步与阶层分化、个体挣扎与群体焦虑、制度变革与伦理坚守日趋常态化对抗的背景下,以作者电影理论视域展开的李睿珺导演研究体现出了一定的问题意识。而通过对李睿珺创作中显露出的创作个性和美学成因的识别与解构,以期达成对现阶段中国作者电影和电影作者的观照,明确中国电影创作多样性复归与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进而为电影作者生存探索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是本论文力图实现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