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176例确诊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诊治特征,探讨PTE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发病特点、早期筛查和确诊的指标、救治的最佳方案以及年龄校正后D-二聚体临界值标准在我院老年患者PT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2014年我院收治的176例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确诊PTE的患者,对一般资料、高危因素、临床症状、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整理分析。收集同时期就诊于我院的267例经CTPA检查排除PTE的可疑老年患者(年龄≥50岁)资料,分别计算以传统及年龄校正后D-二聚体临界值为标准诊断老年PTE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比较二者灵敏度、特异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176例患者中男性91例(占总确诊人数51.7%),女性85例(占总确诊人数48.3%),年龄23-84岁,平均年龄为66.2±10.4岁,其中50岁以上患者共126例(占总确诊人数比例71.6%)。2、137例患者存在危险因素(占总确诊人数77.8%),外科手术或外伤骨折患者55例(下肢外伤骨折后47例),可凹陷性水肿或下肢浅静脉扩张62例,恶性肿瘤17例,肾病综合征3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例,先天性肺动脉狭窄术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长期口服避孕药1例,吸烟者35例,肥胖5例,无明确危险因素39例(占总确诊人数22.2%)。3、临床表现为咯血45例,胸痛88例,呼吸困难及气促152例,晕厥2例,低血压休克19例及出现典型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三联征16例(占总确诊人数9.1%)。4、临床检查:1)心脏彩超:135例患者行此检查,右心室增大27例,肺动脉压增高31例,三尖瓣反流9例,右室壁局部运动幅度减弱7例。2)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163例患者行此检查,其中明确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者123例,双侧静脉血栓形成者29例,左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59例,右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35例。3)ctpa:176例患者均行此检查,肺动脉干栓塞7例,左、右肺动脉干栓塞30例,右肺动脉干栓塞43例,左肺动脉干栓塞31例,单发或多发叶、段及亚段肺动脉分支栓塞65例。其中可见胸腔积液表现19例,肺炎表现58例。4)心电图:176例患者均行此检查,窦性心动过速63例,v1-v4t波倒置和st段异常17例,典型sⅠqⅢtⅢ征5例,快速型心房纤颤8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3例,心电图正常70例。5)血气分析:176例患者均行此检查,低氧血症67例,i型呼吸衰竭35例,正常74例。6)d-二聚体:176例患者均行此检查,阳性167例,阴性9例,其中高危组患者d-二聚体结果均为阳性。7)心肌损伤标志物(监测ck-mb):126例患者行此检查,标志物升高者24例。5、在393例年龄≥50岁患者中,按传统d-二聚体临界值标准(500μg/l)判断,阳性328例,阴性65例,其中真阳性119例,真阴性58例,按年龄校正后d-二聚体临界值标准(“年龄×10”μg/l)判断,阳性316例,阴性77例,其中真阳性117例,真阴性68例。传统d-二聚体临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依次为94.44%、21.72%、36.28%、89.23%、0.16,年龄校正后d-二聚体临界值依次为92.86%、25.47%、37.03%、88.31%、0.18,二者灵敏度、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76例患者中溶栓加抗凝治疗74例,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包括2小时溶栓方案13例,12小时方案61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发热、过敏、低血压、恶心、呕吐、头痛及肌痛等不良反应,均未发生致命性的大出血。89例患者单纯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13例患者仅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76例患者中共3例死亡,其余患者均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给予抗凝治疗。7、所有患者均进行出院后随访调查,无大出血及死亡发生,其中3例患者发生复发性pte再次入院治疗,余患者状况良好。结论:1、pte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2、绝大多数pte患者都存在相关的基础疾病和高危因素。3、因pte的临床表现多不特异,所以要早期明确诊断pte,需尽早行D-二聚体初筛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D-二聚体初筛联合CTPA是早期确诊的金指标。4、对于存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PTE患者,若无绝对禁忌证,均应及时溶栓治疗,对于中危PTE患者,根据病情评估可选择低剂量溶栓治疗或仅给予抗凝治疗。5、做好长期抗凝工作,对患者的愈后有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