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骨髓EPCs分离、培养、鉴定及其表面标志物CD133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表达的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lzn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健康犬的骨髓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进行鉴定,扩增培养,为课题组其他实验提供实验材料,复制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设计制作犬下颌骨损伤模型,通过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在牵张区及损伤区的表达初步研究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过程中EPCs的存在及变化,为EPCs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健康1-2岁的本地杂种犬,经由胫骨抽取骨髓,应用犬淋巴细胞分离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特殊诱导培养基培养获得单个核细胞获得内皮祖细胞并扩增培养。每日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中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目标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 CD13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摄取DIL-AC-LDL,结合FITC-Lectin-UEA-1实验;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活性。选用健康1-2岁的本地杂种犬18只,将其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组与缺损模型组,每组9只,根据实验要求每组每个时间点(1周,2周,4周)3只。术中在犬右侧下颌骨下缘制备长约25.0mm×10.0mm的部分颌骨缺损,于缺损区远中端制备一10.0mm×15.0mm的非血管化输送盘,根据牵张组及损伤组的分组,牵张组动物术中安装内置牵张器,5天后开始以1.0mm/天/次速度向近中连续牵张修复缺损;缺损组动物术中将非血管化输送盘用钛板直接固定在缺损近中端。牵张结束及术后按着计划的天数分别处死动物并制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CD13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犬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鉴定及扩增培养:新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大小不一,漂浮于培养基中,24小时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生长,形态有梭形、三角形、纺锤形等,3~7天细胞生长迅速,出现细胞集落。中间细胞较边缘细胞圆,边缘细胞出芽样伸出,类似血岛样结构。8~12天细胞逐渐张满培养瓶,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细胞呈铺路石样。14天,细胞排列紧密,有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结果显示细胞CD3、CD133呈阳性表达。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细胞能够摄取DIL-AC-LDL,结合FITC-Lectin-UEA-1。EPCs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牵张区表达的研究:实验动物均完成牵张成骨过程,伤口无感染,动物均存活至计划取材时。固定于下颌骨的内置牵张器无松动,无损坏。通过CD133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牵张成骨组>缺损模型组,而阳性率从高到低一周组>两周组>四周组。结论1、初步建立了一个犬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体系。2、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牵张区的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阳性率高于同期缺损模型中损伤区CD133表达阳性率。由此推测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可能存在血管发生与血管生成两种血管新生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索体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促进L6成肌细胞增殖的适宜浓度,探讨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IGF-Ⅰ介导的L6成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方法:  使用
目的:学习困难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儿童青少年时期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个人、家长、学校进行个别的、集体的、或家庭式的综合心理干预,经过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