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是全球重要湿地。浮游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对鄱阳湖浮游植物的研究极为缺乏。本文研究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在湖区选取了15个采样点,分别于2009-2011年1月、4月、7月和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季)进行采样调查,对鄱阳湖内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优势种、多样性、丰度和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另外,在鄱阳湖都昌和老爷庙湖区已经出现了蓝藻水华现象,于是在2012年夏秋季对水华易发区域进行了一周一次的蓝藻监测,以探索鄱阳湖蓝藻水华形成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7门67属132种,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总藻类种数的48.48%,其次是硅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各占22.72%和16.67%,其它门类的种类数较少。浮游植物的优势属以硅藻门为主,直链硅藻、脆杆藻、针杆藻是硅藻门的常见优势属,绿藻以栅藻、鼓藻占优,隐藻门的隐藻和蓝隐藻占优,蓝藻门的微囊藻也在特定的时间成为了优势种属。其中直链硅藻和隐藻是鄱阳湖最主要的优势属,在全年都占优势。 总藻类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00~3846000cells/L和0.0018~3.486mg/L,平均值分别为2.921×105cells/L和0.211mg/L。丰度组成比例为蓝藻门最大,硅藻门次之,其次为绿藻门和隐藻门,生物量组成比例为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其次为隐藻门。总藻类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年际、季节、空间差异显著,一般在夏秋季高,冬春季低,但是各年内的季节变化不一致,2009年最高值出现在夏季,2010年和2011年最高值分别出现在秋季和春季。空间变化上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西部湖区的蚌湖口,其次为南部湖区,北部湖区最低。 鄱阳湖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总藻类丰度及生物量是极显著相关的,时空变化规律基本一致;Pielou均匀度指数的时空差异不显著。 对三年全部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理化因子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均表明,透明度与总藻类和各藻门生物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鄱阳湖浮游植物生长首先受光限制。蓝藻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隐藻和电导率、CODMn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季节内浮游植物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冬季无显著相关的因子,春季与电导率、TN、CODMn和pH显著正相关,夏季与透明度、pH和溶解氧显著正相关,秋季与透明度显著相关。 影响浮游植物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TN、TP和透明度。冬春季节三年的TN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对应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也逐年上升;鄱阳湖夏季高水位期间营养盐浓度为全年最低,此时TP浓度成为限制因子;2010年秋季透明度最高,远高于2009和2011年,因此2010年秋季藻类生物量出现了极高值。 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透明度。除西部湖区外,鄱阳湖由南到北透明度呈降低趋势,相应的生物量也呈现出一致的由南到北降低的趋势。西部湖区的蚌湖口、赣江主支口和修水河口比较特殊,蚌湖口生物量高可能还与较高的电导率及水流迁移聚集有关;赣江和修水河口可能与较低的TP浓度有关。 鄱阳湖蓝藻以微囊藻为主,鱼腥藻次之,微囊藻的增长趋势明显高于鱼腥藻,因此最易发生微囊藻水华。蓝藻与水温、水位呈乘幂方程关系,和透明度呈线性方程相关。较高的水温是蓝藻水华发生的重要条件,在具备充分营养盐和适宜水温条件下,水体稳定性和光照是控制鄱阳湖蓝藻水华发生的关键因子。 本文研究对鄱阳湖浮游植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并分析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弥补鄱阳湖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基础资料的不足,并为鄱阳湖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防治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