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定府地处黔西北,史称“水西”及“乌撒”。元时立乌撒路,置罗氏鬼国安抚司,置顺元宣慰司,立亦溪不薛三路达鲁花赤。后置亦溪不薛宣慰司,不久又以亦溪不薛为军民总管府。明代大定地区置赤水卫、毕节卫、乌撒卫。清代改土归流,置大定府,领平远、黔西、威宁三州及毕节县、水城厅。民国时期一律改县,并新置纳雍、金沙、赫章三县。1949年置毕节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70年水城县改隶六盘水市。方志被认为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而为统治者所重视。我国历来有编修方志的传统,现存方志数量众多,约占古籍的十分之一。贵州方志发轫于《华阳国志》,宋代贵州已开始编修方志,大定于元代编修有《乌撒志略》,明代有《毕节县志》,可惜俱已佚失。大定地区历来为少数民族世居地,在清康熙三年方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太守王允浩撰成《大定府志》十余卷,未曾付梓。黄宅中莅任后,查大定志乘残缺,文献莫稽,遂决心撰修一部大定的地方志。彼时贺长龄巡抚贵州,热心并支持修志事业,举荐湖南著名的方志学家、舆地学家邹汉勋撰道光《贵阳府志》。黄宅中在邹汉勋完成道光《贵阳府志》的纂修后,延请邹汉勋至大定作志书主纂人,纂修道光《大定府志》。道光《大定府志》,由知府黄宅中主修,邹汉勋任主纂,大定万松书院掌教傅汝怀任分纂,郡中举人谭文藻任首席采访。《大定府志》共六十卷,分为冠篇《宸章》《典礼》,内篇《疆土志》《治地志》《惠人志》《俊民志》《经政志》《旧事志》,以及外篇《文征》《旧志叙录》。道光《大定府志》在纂修时搜罗和引征大量文献,其来源众多而广泛,有史书、方志、少数民族文献、年谱、家谱、碑记、墓志铭等。编修者将王允浩的十余卷乾隆《大定府志》稿全部纳入和采用,同时,首席采访谭文藻的《采访册》及其私修志书《大定志略》,乾隆《贵州通志》也在志书中占据一定比重。邹汉勋在贵州共主纂四部方志,为道光《贵阳府志》、道光《大定府志》、咸丰《安顺府志》、咸丰《兴义府志》,四府志均被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列为清代名志。四府志虽为同一人撰修,但比较其体例可以发现,四府志的侧重之点根据各府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大定府志》与另三部府志相较而言,其体例随着晚清知识观念的转型而变得轻“分野”;根据水西少数民族多、改流时间短、不谙中原礼仪的特点而重典礼规条的教化作用;水西安氏土司是贵州四大土司之首,在贵州有重要影响,因此志书又详细记载安氏土司本末。道光《大定府志》是建国前黔西北地区唯一的一部地区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其大量记载和收录黔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人物、土司、艺文等方面的资料,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可备征考、补残缺。道光《大定府志》记载了大量清代大定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的材料,并收录部分诗文进行佐证,是民俗学研究的主要资料。《旧事志》记载水西安氏土司及乌撒土司的主要事迹,为研究黔西北土司提供了文献。《文征》诗歌文献是志书内容的重要补充,做到以诗证史,并保存了大定的乡邦文献。《大定府志》可助黔西北人实现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利用《大定府志》,可以发展旅游事业,服务地方经济。《旧志叙录》对大定地区的修志情况进行罗列和简要阐述,并收录有部分旧志的序言及跋语。此外,道光《大定府志》对民国《大定县志》的编修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道光《大定府志》也存在着不足,如收录不全,内容上存在讹误,以及编修者思想的局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