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音乐的四大要素中: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节奏是第一要素。在当代小学教学中,音乐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节奏是指音的长短、强弱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规律交替更迭即形成节奏。也就是说一切协调、平衡、律动都可称为节奏。用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的话说:“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具有情绪性,作为基础的是音乐表现的知觉,如果脱离幵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不能发展。”对于音乐的节奏来说,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把它看成是一种重要的音乐构成要素,把对节奏的理解作为认识和全释音乐不可或缺的途径。以一种动态的节奏观来看待节奏,更多的是强调节奏运动中的节奏的流动性的、整体性的、以及不确定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一种静态的节奏观来看待节奏,把节奏看成是一种依赖于节拍而产生或存在的要素,节奏的表现实质是一种对于节拍的装饰。节奏感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将音乐节奏教育训练放在音乐教育体系的首要位子。奥尔夫的若干名言中,足看出节奏对音乐的重要性,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音乐就像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不仅打开音乐体验之门和为多学科的学习打开视窗;更加为人们的生活作出良好的导向。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育人,本着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小学低段音乐教育发扬光大,朝着正确的方向川流不息。音乐的本体就是一门实践性的,无论声乐、器乐,还是舞蹈,它们离开实践将销声匿迹,无从谈论。更何况是音乐大家族中的一员---节奏,这个大家族的重要成员,无论历史还是现在,哪怕将来。只要有音乐存在的地方节奏就会贯穿着音乐的始终。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节奏感,音乐节奏感是人类的一种极为高级的感知能力,这是天生的,更是后天培养的。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的培养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作品中,节奏感的训练对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能够提高小学低段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力。小学低段音乐教育应摆正节奏“音乐的生命”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注重节奏训练的实践性,促成他们对音乐节奏感的生成和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要摆正这个音乐的生命的位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对小学生而言,学好节奏是其学好音乐的前提和基础。新课标下的节奏教学,加强小学低段学生对节奏感的体验和感受,感受节奏对旋律的影响,并学会去配合节奏,并有针对性地将难点节奏单独,也会训练是课堂节奏训练的模式之一。音乐课上,有其它常规、关系到学生日常演唱、演奏习惯、欣赏习惯的节奏训练方式。“节奏感”是在节奏客体的作用下,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上的反应,通过神经中枢协调统一支配作用,使生理机能准确地完成符合节奏律动规律的肌肉或肢体动作技巧上的能力。一般解释为:积极感受音乐能力以及由这种能力而细腻感受音乐进行的时间关系的情绪表现。“节奏感”是感受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能力。就是人的运动神经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声音反应,节奏感受的重要基础是生理上的运动觉。音乐节奏感具有运动性、情绪性,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情绪表现,并能准确再现音乐节奏的能力。良好的节奏感是音乐人的专业基础,是音乐的必修课。节奏是人类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教师做到将日常生活、学习、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通过在课堂上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寻找节奏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小学低段学生音乐教学从节奏训练出发,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为音乐的学习打下好的音乐基础,节奏成了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元素,掌握好音乐节奏感,才能更好的诠释和表达音乐。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对小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对教师的音乐教学来说十分重要。把节奏理论放到音乐实践中,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把节奏与音高、音值、音色、旋律、和声相衔接,实现系统化教学。节奏来自生活,来自每一个生命。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节奏感的培养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开阔学生对节奏感学习的思路,贴近生活,才使得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充分体现,促进学生的成长。节奏是音乐认知的基础,对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来说,除了教材内容的教学和对歌曲教学任务,培养音乐的感情和音乐素养才是最重要的。笔者用实践经验来书写此文,用实践来证实节奏是音乐的重心。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归纳对比法、个案研究发、综合分析法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小学低段音乐及音乐课堂的节奏感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