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确哲学看清初理学转向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id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把陈确哲学放在明末清初思想转型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对陈确的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从中梳理出其思想特质,来探讨陈确哲学对清初理学转向的意义和理学转向的脉络。
   陈确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具有十分浓厚的思想转型色彩。这种转型色彩突出表现在,他对宋明理学的基本理论作出了新的解释,开辟了一种新的思想方向,而这种新方向正是后来清代思想家的一种共同趋向。这种新方向集中到一点,就是把儒学从理学制造的形上的本体世界下拉到形下的实在世界。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在心性论上,陈确明确否定先天本体的存在。陈确虽然主张性善论,但并不以性善为先天依据,而是以其为后天的目标。他不认为性善是先天现成的,“性善”对于人来说只是一种可能性,这个所谓“性善”只是人向善的意向,还有待于个人的实践行动来将这种可能性现实地扩充和展现出来。
   在工夫论上,陈确继承了刘宗周的思想,在以发展论人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工夫即本体”的思想,强调要在后天扩充保养向善的意向,知过改过,知行相合,实际上就将理学主张的先天本体消解在日常为善去恶的道德修养工夫当中。
   在理欲观上,陈确以“欲是人心生意”为理论基点,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的理欲观,将理欲之辨的视角从形上的价值层面转移到形下的存有层面,从而在理论上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辨,突破了传统的理欲观。
   在理学的学术基础上,陈确通过对《大学》的辨伪,一刀斩断了朱子学“格物致知”工夫论的经典文本依据,同时也摧毁了包括心学在内的整个理学的学术基础,并把理学两派的争斗从义理的战场移到考证的战场。显示了清代前期学风的变化。
   从整体上看,陈确哲学是新与旧的混合体。一方面,既承继宋明理学的论题进行讨论,又保留了理学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特点;另一方面,很多思想又逸出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预示着新的学术发展方向,开启思想转型的先河。因此,陈确哲学不仅总体上属于心学一系,而且还是具有批判性、开创性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心学。而后者正是陈确哲学的特质和思想史的价值之所在。
  
其他文献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机器的论述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理论的一部分。我们对于其机器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同时也对当代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机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中。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马克思的机器理论进行讨论。首先,第一部分对马克思机器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过程进行讨论,得出机器是第一次工业
学位
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题之一,消费的基本功能是维系人的生存、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消费品越来越丰富,当下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消费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消费甚至出现了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这绝不是盲目否定消费,否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程,只是应该意识到消费与人应该保持一定的主客关系,人既要
学位
阶级意识理论是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部分之一。马克思强调在意识形态的领域中充分激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活动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实现对无产阶级的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对与意识形态的密切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意识形态安全尤其重要,研究马克思的阶级意识理论,借鉴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维护
学位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上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至今,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与变革。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百年发展历程与变革问题研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在研究视角上对美学的文本、观点进行整合创新,并在研究内容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中国美学进行创新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
学位
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以其为主题的哲学思考呈现出多维度态势。马克思打破了用哲学来解释世界的常规认知,以“哲学是用于改变世界的”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以实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在理论演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最终建立了独特而新颖的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中的,传统哲学中的实践观是建构在以纯粹的思辨建立
李材,生活于中晚明时期,彼时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作为从小立下“以继往开来为己责”志向的学者,李材的学说旨在救正空疏学风,使道德落归实身。虽源出王门,师承邹守益,但李材自青年时期,就提出对“良知为体”的质疑,认为心意知皆为用,主张标立至善性体,并提出止善与修身的工夫。止善工夫旨在辨察至善,摄心意知之用归于至善性体,明确为学宗旨,属于明宗工夫;修身工夫旨在梳理本末始终,以身为本,据修身以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位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在反思胡适、冯友兰、港台新儒家的中国哲学史后写成。本文将对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的书写、编撰特点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的探讨,厘清其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边界,以期对今后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及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所启发。  劳思光将中国哲学视为“引导性哲学”,进而探究合适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方法,提出了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运用此方法,劳思光从中国哲学理论的“发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是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奠基人,是近代大学教育的开拓者。本文以蔡元培先生的教育伦理思想作为研究内容,祈望从整体上客观地把握其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与意义,以鉴往知来。  论文首先介绍了蔡元培的教育人生和实践经历,讨论了其教育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认为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与启
学位
研究创新实践是时代的要求,是对于当代和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相对于古代创新实践的自发性、体能性、专制性和渐进性,以及常规实践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近代以来,人类的主导实践方式逐渐完成从常规实践向创新实践的过渡,人类的创新实践出现了自觉性、智能性、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尤其在当代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实践成为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突出特点。对应于此,古代的相
学位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仁”是伦理学说的根本范畴。但阅读《孟子》我们会发现孟子还特别重视“孝”。虽然他没有直接说“孝”是比“仁”更根本的范畴,但他树立了舜大孝的形象,在遇到“孝”与“仁”相冲突的事件时,孟子总是扬孝抑仁,尽力维护孝道。于是我们思考,“孝”与“仁”在孟子的伦理学说中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论语》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句话的不同解释发现,“孝”与“仁”确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