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TIMP-1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体外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临床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环节。目前的研究认为肝纤维化属于可逆性病变。肝纤维化是由于肝损伤持续存在,组织发生修复时,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合成和降解失衡而引起的病理改变。过度沉积的ECM不仅是由于合成增多,更大程度是由于后期降解减少引起。它涉及复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动态过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s)-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s)系统。其中,间质胶原酶MMP-1(人)/MMP-13(鼠)主要降解Ⅰ、Ⅲ型胶原,TIMP-1可广泛抑制MMPs的活性。在正常肝脏,二者维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二者作用失衡,引起以胶原为主的ECM降解减少,沉积于肝脏,引发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的必经环节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的激活,转变成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MFB随着肝纤维化进展最终转变成为纤维细胞,这个过程中将分泌大量的ECM。HSC在体外培养可以自行活化,模拟了体内肝纤维化的过程,是很好的肝纤维化模型。HSC活化后合成和分泌大量的ECM和TIMP-1,后者抑制了MMPs的活性,减少了ECM的降解,促进了肝纤维化的进展。由于HSC所处的核心地位,HSC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分离和培养大鼠HSC,以脂质体包埋反义TIMP-1表达质粒和pcDNA3.1(+)质粒,导入体外培养的大鼠HSC,并筛选阳性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IMP-1、MMP-13蛋白的表达,纤维细胞计数,RIA法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表达的改变。探讨基因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今后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材料和方法:1、大鼠HSC的分离和培养:健康Wistar大鼠,麻醉后原位以HBSS冲洗肝脏,接着以胶原酶、链霉蛋白酶灌注,分离肝脏,剪碎,消化,过滤,密度梯度离心,得到HSC。Desmin免疫组化染色鉴定;2、G418最佳筛选浓度的确定:将G418配制成0-600ug/ml的液体,加至未转染的细胞,培养11d,以7-10d 90%细胞致死剂量为最佳筛选浓度,故确定450ug/ml为大鼠HSC最佳筛选浓度,维持量为200ug/ml;3、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转染并筛选HSC : 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包埋反义TIMP-1/pcDNA3.1(+)表达质粒和pcDNA3.1(+)质粒,转染HSC,48h后,以确定的G418最佳筛选浓度450ug/ml筛选,培养18天后,获得阳性克隆,挑选阳性克隆培养;4、结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TIMP-1、MMP-13蛋白的表达,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检
其他文献
前言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简称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冠心病所致的心衰占我国CHF病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经鼻给药后对癫痫大鼠的抗凋亡作用,初步评价小剂量IGF
目的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儿童期比较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tic disorders,CTD)和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目的: 观察剖宫产患者麻醉前预输注羟乙基淀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胎儿血气变化,旨在为剖宫产患者麻醉期间液体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40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