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种昏暗痛苦的氛围之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权的矛盾日益加深。由康德创建的德国古典哲学到黑格尔发展到顶峰,古典哲学推崇理性对人们的指导作用。阿尔图·叔本华是意志论哲学的开创者,主张人的本质即是意志。在叔本华眼中,理性主义是伪善的乐观主义,人应该重视自身的价值,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开创了先河。同时,叔本华的思想中蕴含着对生存意志的肯定、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痛苦的排解,这些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对叔本华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进行分析。19世纪中叶的德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受到普遍质疑,理性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是处于这种形势之下,叔本华吸收柏拉图、康德的理论精华,并结合印度哲学和基督教理论,举起非理性主义的大旗。本文第二部分论述叔本华幸福论的理论基础。通过确立意志的绝对地位,提出世界既是我的表象,又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和依据,确立意志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地位。并在此基础之上阐述痛苦的人生观,痛苦是伴随着原罪产生的,是永恒的、具体的,是人的宿命。人生徘徊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永远受到欲望的控制,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本文第三部分论述叔本华幸福论的内容和特征。叔本华把人生的一切痛苦都归结于生命意志,也就是无休无止的欲望,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由盲目冲动引起的对自身缺乏的渴望。缺乏永远不会停止或消失,任何一次满足都是居于需求得到缓解的基础上,都是短暂的、不真实的存在,而只有缺乏带来的痛苦永远存在。欲望给人带来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人无时无刻不在同欲望、意志、死亡和痛苦作斗争,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人在本质上都是利己的,追求感官的享受和外在的功利,甘愿受到意志的奴役和驱使。“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表象”、“人所展现的表象”都在影响对幸福的界定,金钱、名声、地位、健康和德性都是欲望的对象,据此提出真正的幸福只是可以忍受的生活。通往幸福生活的途径是艺术创造、哲学探究和禁欲主义三种方式。艺术创造和哲学探究是暂时对意志的逃避,禁欲主义是对意志的根本否定。叔本华幸福论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唯意志主义、悲观主义、浪漫主义、禁欲主义和现实情怀。第四部分通过对叔本华幸福论本质特征的概述和分析,辩证的看待叔本华理论的进步和局限,并结合当前社会的现实状况,对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启示。叔本华肯定人自身因素对幸福的关键作用,但也指出叔本华忽视人的社会历史性,带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的思想带给人的阻碍。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得出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获得幸福就要坚持直面痛苦,抵御物质诱惑、注重内在、降低幸福预期和保持适度,肯定合理欲求的观念。21世纪的当代社会正面临着急剧的转型,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都经历着巨大的冲击,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幸福论正是立足于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之上,为突出社会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独特的思维模式,避免人心浮躁,过分追求物欲,对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