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傩,作为古代腊月驱鬼逐疫的仪式,其目的是为了祈福禳灾、酬神还愿。贵州黔东地区的傩戏,因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因素保留得比较完整,因此也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傩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样式,与我们的现代戏剧有什么关系呢?如何将傩戏这“活化石”运用到现代戏剧的创作与演出中呢?本文也就是从这两点疑问出发。首先从傩戏学的角度出发,对黔东傩戏进行了概念界定及历史沿革的梳理;其次从布坛、傩仪、傩戏、傩坛师四个方面对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傩,作为古代腊月驱鬼逐疫的仪式,其目的是为了祈福禳灾、酬神还愿。贵州黔东地区的傩戏,因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因素保留得比较完整,因此也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傩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样式,与我们的现代戏剧有什么关系呢?如何将傩戏这“活化石”运用到现代戏剧的创作与演出中呢?本文也就是从这两点疑问出发。首先从傩戏学的角度出发,对黔东傩戏进行了概念界定及历史沿革的梳理;其次从布坛、傩仪、傩戏、傩坛师四个方面对黔东傩戏的整体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从其“仪式化”元素出发,利用现代戏剧划分元素的研究方式对其剧本、表演、服装、道具、观众、剧场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最后在文中相对应的列举了现代戏剧中那些“引仪入戏”的表现手法,旨在探讨“仪式化”在现代戏剧创作中的运用。本文的研究既立足于傩戏,而又跳出傩戏。探讨出:傩戏在剧本上大量借鉴了中国说唱艺术,有着引诗入戏,戏中有仪的总体特征。在表演上,表演者有着人、神身份之间双重性的转换,并有着仪式化的固定表演范式。在服装道具上,具有仪式性法器与戏剧性道具等双重特征。在观演关系方面,更多的体现了群体参与与集体心理状态的迸发。在舞台方面,傩戏体现出时空转换的自由及舞台界限的模糊等特点。可以说,“仪式化”是傩戏演出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傩戏演出的出发点,也是傩戏创作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在第四章中,本文的研究试图拓宽傩戏的研究视野,借鉴戏曲的审美内核,将傩戏与现代戏剧相结合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在剧本方面探讨了诗歌化的台词与仪式情感的特定出发。在表演方面,探讨了仪式的信念感对我们现代演员创作角色有何关联。在服装道具方面,例举了古老的面具在现代戏剧中的运用及道具的符号化意义。在舞台方面,例举了现代戏剧通过仪式化的表现手法使得舞台的隐喻性被极大的开掘。在观演关系中,着重探讨于仪式化相似的现代环境戏剧中审美距离这一问题。
其他文献
清代康熙年间小提琴传入中国,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以“宫廷音乐”的形式存在。当时,在传教士的训练下,成立起由太监组成的西洋乐队为统治者服务,小提琴是其中乐器的一种。鸦片战争后,西人在租界内的音乐活动结束了长期以来小提琴“幽闭宫中”的状态,那时已有华人在西人乐师的教授下参与到管弦乐队的小提琴演奏活动当中。“五四”运动以后,在新思潮的带动下,中国教育家发起建立了高校音乐科及音乐专科学校,标志着小提琴专业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视为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的重大政策出台,农地流转受到了政府、农户、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高度重视。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将流转双方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就是契约。在广大农村地区,农地产权早已嵌入社会关系之中,农地产权实质上是一种“关系地权”,因此农地流转契约本质是关系契约。由于农地流转具有一定的空间属性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逝世,溥仪继皇帝位,溥仪的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总揽朝政。载沣继续推行清末新政改革,其中军事改革是新政的重要改革之一。载沣从小受儒家教育长大,深受君主专制思想熏陶。1901年,载沣出使德国,看到威严的皇室近卫军。载沣的内心产生了学习德国军事,推崇尚武精神的思想。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后,加快集权步伐,把地方的军权收归到中央,并让皇室成员统领军队,还效仿德国的近卫军,组建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鼓励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农地经营主体不再局限于农户,由此出现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相关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农地流转“熟人”市场格局,有利于农地流转向市场化方向发展。风险规避意识的存在和农地流转的未来不确定性使得农户不愿突破传统农地流转格局,农户一般很难直接将农地流转给不认识和不了解的农地新型经营主体。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户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表现出路
自2021年起,乡村发展的抓手从补短板性质的脱贫攻坚转向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目前乡村从业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明显,是实现产业兴旺必须应对的现实挑战。本文旨在研究“老人”为主的人力资本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实况和实现产业兴旺的对策。本文突破传统的人口统计口径,基于乡村经济活动人口的年龄情况,提出“老人乡村”的概念。依据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老龄化社会”迈进“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多,身体机能退化等原因导致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对长期照护服务产生了较高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家庭结构普遍缩小,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了给老人提供长时间的照护给家庭成员带来了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在家庭不能满足老年人长期照
近年来中国西南区域旅游逐渐兴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前往中国的西南地区游玩。中国西南区域一般指的是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以及西藏自治区五个省市区,该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成为一绝,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正在逐步兴起当中,让人流连忘返的西南区域对中国旅游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本文拟把西南地区作为本研究对象,旨在深入研究其入境游客的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概念被推介至国内。在传统“城市雕塑”的基础上经过30年左右的探索与发展,公共艺术现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要求公共艺术助力,参与其中,服务社会,全面影响、引导其健康发展。公共艺术批评也应该随着公共艺术不断发展而逐步向前。公共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公共性,即是艺术与公共——民众、社会的影响、塑造——关系的建构,也就是建构文化
河长制全国推行已有4年,四年中河长制公共参与不断发展,多地的参与制度都犹如雨后春笋,彰显了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创新的制度也渐渐规范化。其中,贵阳市为了解决参与零散、效率低下、制度化程度低等问题,在河长制公共参与中先试先行,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共同努力,通过前期摸索和经验积累,形成了“双河长制”以及“贵州河流日1+2”等有社会影响力的制度创新,带来了制度收益,让监督和参与制度化、长效化,积极推动了当地共
猴鼓舞是贵州白裤瑶族宝贵的舞蹈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舞蹈肢体动作表达了白裤瑶人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的观念,缩影式地再现了白裤瑶人的迁徙历程,含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猴鼓舞作为白裤瑶人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欢愉社交的舞蹈活动在白裤瑶的乡土社会中自主传承,因其动作颇具特色、形式轻松愉悦,深受白裤瑶人的喜爱,经过世代流传、延续至今。本文选取贵州白裤瑶族猴鼓舞保留最完整的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拉片村和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