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其民居渊源深厚、特色鲜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关中民居的地域风貌业已模糊,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与演进,表现在用地布局、功能空间、建构技术、材料更新、生态节能、文化更替等诸方面。由于缺乏理论研究与技术支持,农村民居在自发转型背景下,出现脱离生态优势、丢弃历史传统、迷失地域文化、盲目跟风等现象,形成发展契机与现实问题并存的现状格局,新民居的命题由此产生。本文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关中民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挖掘和梳理其核心要素。质朴硬朗、对称端正、求实务本是其典型特征;窄长院落、单坡屋顶、厚重墙体构成地域技术范式;生土利用、自然通风、水窖涝池顺应气候与水土,是先民朴素自然生态观的智慧结晶;门楣题字、座山影壁、砖石木雕、槐院邻里都受历史浸染,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关中民居的内在基因和思想精髓仍然是现代民居建设应秉承和发扬的重要因素。围绕民居现代化、生态化和地域性三大主题,首次提出关中新民居的创作方法与途径。以融合与整合、继承与创新为总体目标,通过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用地与空间、适宜性技术及文化脉络的多元角度,以建筑空间及其围合手法的改进探讨新民居的空间现代化;以现代建筑技术的支撑探讨新民居的使用生态化;以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探讨新民居的文化地域性。最终实现建筑空间、技术构建与文化传承的提升。进而从建筑空间、技术指标和地域语言三个方面首次提出关中新民居模式:空间模式在系统分析农民现状生活与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用地规模与长宽比的配置关系,提出二分、二分半、三分地用地空间模式;再从内部空间构成入手,区分居住、生活辅助和生产服务空间,提出卧室、餐厨房、工作间、储藏室等功能空间的需求与设计要点;由此延伸到形式多样的院落组合与邻里交往空间。技术指标中提出屋顶、墙体的材料构造、门窗设计等相关定量指标,并推广生土、秸秆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地域语言模式主要界定建筑形式语言、材料肌理、适宜尺度等内容,结合关中地方材料特性,运用建筑组合、材料肌理等手段,实现传统民居更新演进及新民居创新。最后列举了近年来部分新民居设计实践,探讨新民居多元创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积极而又大量的实践探索才是关中新民居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