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是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华裔作家之一。《喜福会》的发表为作者赢得了包括国家小说奖在内的诸多著名奖项。
《喜福会》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对母女关系,母女冲突的生动描写和刻画,更在于它对身份-这一华裔始终关注的主题的探讨。但在查阅大量文献后,笔者发现多数评论家或从文化角度,或从女性主义角度分别解读这本小说。从文化角度,母女冲突被认为是文化冲突,身份的探讨局限于文化或种族身份。从女性主义角度,评论家们或者把母女作为一个整体从性别对立的角度分析女性“第二性”的地位,或者从母亲的角度出发强调母亲的主体性。无论从哪个角度,很少有人注意到母女关系与女儿身份建立,特别是性别和文化身份的关系。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旨在探讨母女关系与华裔女性身份(主要涉及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建立的关系。
本文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简介部分包括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和理论方法。第一章利用后殖民主义关于文化身份的理论论述华裔女儿如何通过区分移民母亲的中国性和“他者化”母亲而建立起与母亲相反的,以同化和个人化为特点的文化身份。第二章着重论述女儿通过认同母亲的性别身份而建立自己的性别身份。文中两种母亲对女儿性别身份的建立起到不同作用。坚强的母亲是性别典范。软弱的母亲是性别镜像。通过女性主义理论的应用分析母女关系如何影响女儿性别身份的建立。第三章以文化身份理论为基础,论述母女融合的前提和意义,阐明华裔女儿重建文化身份的可能性和意义。
最后,本文认为,作为第二代华裔作家,谭恩美以母女关系为主线探讨华裔女性性别和文化身份的独特方式赋予其作品深刻的真实性和话语权。作家不仅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文学话语做出贡献,更为华裔文学的发展另辟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