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因首次单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在我院行PVP手术患者136例,其中术后未发生骨折组(A组)113例,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组(B组)23例,记录相关指标并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136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20.41±2.38月,其中23例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6.91%,两次骨折间隔的平均时间为9.17±1.86月,其中术后1月内骨折占比30.43%,术后6月内骨折占比60.87%,术后1年内骨折占比73.91%;2.骨密度、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伤椎后凸角改变值、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骨水泥用量在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仅骨密度(P=0.003)、骨水泥用量(P=0.011)、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P=0.015)、是否术后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P=0.000)等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对发生AVF有一定的影响;4.Kaplan-Meier法绘制术后是否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对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影响的生存曲线,术后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的发生术后AVF的时间明显晚于未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骨密度(P<0.05,HR=0.237)、术后是否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P<0.05,HR=0.016)是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保护因素,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是发生A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R=1.318),而与骨水泥用量无关(P>0.05)。结论:1.单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好发于术后6个月内,发生率为16.91%;2.影响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是多因素的,高的骨密度、术后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VP术后发生AVF的保护因素,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是PVP术后发生AVF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