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中心议题是培根作品与萨特存在主义学说之间的关联,试图分析培根作品的“存在主义”倾向。培根作品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压抑、焦虑、绝望甚至暴力、恐怖的画面气氛。这种呈现暗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将战后人类虚空的灵魂图景诠释得淋漓尽致。战后,一切道德、价值、信仰的丧失使“人的存在”陷入一种荒谬的非现实状态,即所谓的“一个毫无现实感的世界的存在”。培根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直观印象,其实只是画面的一种表征,在这一表征之下,培根无意将“暴力”的呈现作为画面最终的诠释。用培根自己的话说,“我表现暴力,因为我把它视为存在的一部分”。培根真正的意图是表达“人的存在”。培根作品所揭示出来的内涵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学说颇多契合之处。萨特关于“自为的存在”的哲学论述即培根画作中对“自我”的揭示。出于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考虑,萨特不得不在战后对“自由”这一概念做了修正,这也对应了培根在作品中对“破碎的自我”的认同。反过来,培根的这一认同又暗合了萨特“赋予虚无的生活以意义”的哲学主张,揭示了“生活的真实”。两相比对,不难发现,培根的作品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倾向。本文对这一议题的论述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论述了培根作品中消解自我的方式。第二章论述了萨特学说以及被称为“存在主义艺术家”的贾柯梅蒂其艺术观对培根作品的影响。第三章论述了培根对委拉斯开兹和凡·高作品的重新解读在本质上与萨特学说的一致性。第四章论述了培根作品中主体与空间的对立对培根作品内涵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第五章论述了培根作品中出现的“完整的自我”与“破碎的自我”之间的一种悖论在本质上与萨特学说的一致性。尽管当前学术界已经对萨特学说中不合理的成分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认为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会导致悲观消极的世界观,甚至有些学者批判萨特的人道主义学说本质上是非人道主义的,但是这与本文的议题关联不大,本文主要是把萨特学说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来考察与其同时代的艺术家培根的艺术作品的关联。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透过培根作品的表征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地分析解读培根艺术并考察其艺术与西方哲学的关联。在对本文议题的论证中,主要使用了类比的方法和现象学的原理,参照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基本内涵来对比分析培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从而找出二者的共同点进而得出结论。在对培根作品内涵的分析上,本文主要运用了图像学的原理,通过对作品画面的分析解读,推导出隐含在作品表征之下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