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椎相邻椎体及其间的椎间盘,Facet关节和韧带组织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基本功能单位,其中任意一个结构发生了病理改变,都会影响到颈椎整体稳定性,引起退变性颈椎不稳。本文通过对颈椎Facet关节和椎间盘退变现象的观察,分析二者在退变性颈椎不稳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退变性颈椎不稳提供资料依据。方法选择门诊或病房病例共计66名,男32例,女34例,年龄范围16-80岁,平均年龄49.6岁。纳入标准:a.拍摄有颈椎正位或过伸过屈侧位X片,颈椎MRI和CT。b.排除那些伴有急性颈椎损伤,炎症,肿瘤骨转移,颈椎先天畸形以及有颈椎手术史等情况的病例。颈椎不稳组:共21例,男11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21-80岁,平均年龄50.6岁;正常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16-79岁,平均年龄49.2岁。颈椎不稳分类:矢状位滑移不稳,矢状位倾斜不稳和轴位旋转不稳。在颈椎CT轴位片上测量C3-C7两侧Facet关节矢状倾角。在颈椎CT和MRITh2像上,分别将Facet关节退变和椎间盘退变分级。以上操作由三名资深医师采用双盲法应用专业测量软件Adobe Photoshop测量。将两组各节段Facet关节矢状倾角平均值比较分析。将各级Facet关节和椎间盘退变等级在伴或不伴三种节段不稳的分布情况作对比。数据处理用SPSS软件包分析。结果1.相同节段的Facet关节角比较,在C4,C5节段,颈椎不稳组平均值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颈椎矢状面不稳易发生于C3-4节段,而轴位旋转不稳最易发生于C5和C6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颈Facet关节退变程度的加重,矢状位滑移不稳和轴位旋转不稳的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倾斜不稳在伴有轻度Facet关节退变的阶段中分布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在第3级Facet关节退变等级中发现有矢状位滑移不稳和矢状倾斜不稳的病例,未在第2级Facet关节退变等级中发现有矢状位滑移不稳和轴位旋转不稳的病例。颈椎不稳在伴有重度椎间盘退变的节段中分布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Facet关节角矢状化对颈椎不稳的发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矢状面上的不稳。2.颈椎不稳在伴有轻度Facet关节退变的节段发生率很高,随着退变级别的加重,不稳发生率降低,这与Facet关节退变,稳定性重建有关。3.颈椎间盘退变使颈椎轴向高度丢失,但随着退变级别的演变,在颈椎不稳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