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蓬竹地理分布及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wanghao7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小蓬竹(Ampelocalamus luodianensis)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种群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野外群落调查和对采集材料的室内分析,对小蓬竹的地理分布、群落学特征、生长发育规律、种群结构、冠形结构、生物量等进行研究。初步揭示小蓬竹种群生态学特性,为小蓬竹资源引种、保护和生产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小蓬竹种群主要分布于罗甸县、长顺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望谟县。整个分布区位于北纬:24°58′-26°03′;东经:105°25′-107°03′,垂直分布高度在650m-1250m之间。小蓬竹的生长对土壤养分含量要求较高,贵州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这可能是造成小蓬竹分布区狭小、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2.小蓬竹群落中乔木树种较少,灌木层中以小蓬竹为主要优势树种,另外有较多的乔木树种的幼树,表明该群落中乔灌层开始逐渐分化,这对小蓬竹种群的生长不利。3.小蓬竹于8月中旬开始发笋,出笋开始20天左右达到高峰,出笋期35天左右。竹笋出土后90 d左右完成高生长过程,幼竹平均高度为714.5cm,幼竹高生长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4.目前小蓬竹种群目前处于增长状态并具有大小年现象。小蓬竹地径主要集中在0.4cm-0.7cm范围内,高度主要在4m-6m之间。小蓬竹丛株数大小与丛平均地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小蓬竹种群现存生物量为15707kg/ hm2,其中地上生物量占82.9%,地下生物量占17.1%。小蓬竹各构件生物量分布规律是秆>枝>叶>根>蔸。小蓬竹幼龄侧枝的枝条平均节数、平均长度和平均粗度均表现为:1级侧枝>2级侧枝>3级侧枝。
其他文献
学位
油菜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油菜籽含油量是决定油菜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提高油菜含油量成为众多科学家与育种家关注的目标。本实验室以甘蓝型油菜欧洲冬性品种Tapidor和中国半冬性栽培种Ningyou7为亲本构建了TN DH系作图群体和遗传图谱,并利用该图谱定位了种子含油量QTL,其中在C2连锁群上发现了一个含油量QTL簇(命名为qcO.C2)。通过回交、表型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