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自然灾害频发,对灾荒救济的研究也广泛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湘西自古以来灾荒频繁,而其战略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处于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历来是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南的必经之地,在民国时期更是成为国民政府退守大西南抗日的主要通道,对该地区的灾荒救济研究最具代表性。本文以民国时期湘西的灾荒救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概述了民国时期湘西灾荒的自然灾害概况、成因及社会影响,着重阐述了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力量对湘西的灾荒救济的程序、机构和措施,并对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进行评价与反思,指出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的不足与可资借鉴之处,总结其对今后灾荒救济的经验教训。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措施中蕴含了许多近代化因素,政府设置了众多救灾机构并颁布了相关律法,为灾荒救济措施的推行提供制度保障,初步形成了比较专门的灾害救济行政体系,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救济办法,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救灾备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荒造成的损失,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缺乏有效组织协调等原因,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政策并未达到充分救济的效果。民间社会力量在灾荒救济中与政府的灾荒救济积极互应,对政府灾荒救济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得出的历史启示对当今救灾防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政府应宣传和发动民间社会力量参与灾荒救济,并以制度化的手段来规范协调,建立规范的监督体制,对民间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进行有效引导,科学救灾和防灾,让民间社会力量与政府在救灾防灾中形成协作互补关系,促进救灾防灾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利用交通仿真系统软件,设计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实验,能使学生得到实践模拟的锻炼机会,更好地掌握和巩固已学理论知识。介绍了运用高铁管控仿真软件开发设计的教学实验和实验考
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湖南警政建设一波三折。在这期间,警政体系渐具规模,警政建设成效显著,但警政发展问题不断。1898年,湖南创办保卫局,近代湖南警政以此为开端。1908年,湖
光绪初年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后,决定改变军府制度,推行包含改建行省、设置道厅州县、更定官制等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在首任巡抚刘锦棠经营时期,新疆的行政管理体系初具规模,
介绍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自行设计、 开发的多套热工流体教学实验装置. 在原有热工流体基础实验的基础上, 增设了 2 个全新的实践教学环节: 热工流体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教学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关注和猜测,唱衰“华为”、乱贴“民族主义”标签、谣言恐慌等负面舆情凸显。本文以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例,
本文依据大量的档案、报刊资料以及新发现的史料主要探讨了解放初期(1949-1956)南京社会救助政策演变过程及由此引起的实践效果。文章从南京市处理灾难民问题开始。解放初,由
邵雍的人文思想体系由“皇极经世”的名教理想、“人性观”、“圣人观”、社会历史观等部分组成。由于邵雍人文思想体系对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意义,邵雍被称之为“理学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