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自然灾害频发,对灾荒救济的研究也广泛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湘西自古以来灾荒频繁,而其战略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处于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历来是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南的必经之地,在民国时期更是成为国民政府退守大西南抗日的主要通道,对该地区的灾荒救济研究最具代表性。本文以民国时期湘西的灾荒救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概述了民国时期湘西灾荒的自然灾害概况、成因及社会影响,着重阐述了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力量对湘西的灾荒救济的程序、机构和措施,并对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进行评价与反思,指出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的不足与可资借鉴之处,总结其对今后灾荒救济的经验教训。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措施中蕴含了许多近代化因素,政府设置了众多救灾机构并颁布了相关律法,为灾荒救济措施的推行提供制度保障,初步形成了比较专门的灾害救济行政体系,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救济办法,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救灾备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荒造成的损失,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缺乏有效组织协调等原因,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政策并未达到充分救济的效果。民间社会力量在灾荒救济中与政府的灾荒救济积极互应,对政府灾荒救济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得出的历史启示对当今救灾防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政府应宣传和发动民间社会力量参与灾荒救济,并以制度化的手段来规范协调,建立规范的监督体制,对民间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进行有效引导,科学救灾和防灾,让民间社会力量与政府在救灾防灾中形成协作互补关系,促进救灾防灾体制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