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近年来,民族村寨依托其特殊的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了现代游客青睐的目的地。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民族经济的大背景下,云南省也将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二次创业”、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掀起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热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要求民族地区保持其文化的原生性、地域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对民族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生负面影响,对其本民族的文化特性提出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论文的研究地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该乡为独龙族主要聚居区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在宗教信仰、族际关系、生产方式、婚姻方式、教育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社区。2006年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将独龙江乡列为27个传统文化保护区之一,并命名为“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独龙族具备边疆、“直过”、特困、跨界民族的特殊性,同时也是贡山县旅游发展的特有民族。在现代化生活方式下,保护区内仍然保持着独龙族最淳朴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卡雀哇节”、纹面习俗、结绳记事等均具备良好原生性和神秘性。伴随着独龙江乡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以及高黎贡山隧道的全线开通,独龙族“不为人知”的神秘面纱即将被揭开,对仅有4350人的独龙族而言,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做到未雨绸缪。本文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理论与实地考察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独龙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旅游开发现状,尝试构建符合独龙族发展实际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期探寻出符合独龙族文化特点的保护与开发双赢之路。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首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要求,对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归类,共分为5大类36项。构建了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对研究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进行了评价分析。其次,结合独龙江乡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提出了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具体包括:①宏观角度将其划分为独龙族文化持衡的核心区、独龙族文化区隔的缓冲区、独龙族文化展现的试验区分层式进行开发;②从微观角度出发,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博物馆、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民族文化特色体验村、节庆活动、旅游商品模式分类进行体验式开发。③提出保护区“亘古亘今,独龙秘境”的旅游总体形象,并通过构建独龙族旅游文化符号体系对形象进行强化塑造;④运用“饥渴营销”诠释独龙江乡保护性旅游开发营销新理念;⑤策划以生态旅游和文化体验发展为主的旅游产品;此外,就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