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和绝对适应证。方法:对我院胃肠外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72例进行研究,其中3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在发病原因、出血部位、手术的相关指标和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病原因中,手术组中依次为消化性溃疡16例(51.6%),胃癌10例(32.3%),吻合口溃疡4例(12.9%),间质瘤1例(3.3%):非手术组为消化性溃疡28例(68.3%),Dieulafoy病4例(9.8%),吻合口溃疡3例(7.3%),贲门粘膜撕裂3例(7.3%)。出血部位方面,手术组胃部22例(71.0%),其中责门胃体2例(6.5%)、胃体5例(16.1%)、胃窦15例(48.4%)、十二指肠6例(19.4%)、吻合口3例(9.7%),而溃疡位于胃小弯侧15例(48.4%)、十二指肠球后壁3例(9.7%),非手术组胃部25例(61.0%),其中贲门胃体11例(26.8%)、胃体3例(7.3%)、胃窦11例(26.8%)、十二指肠12例(29.4%)、吻合口4例(9.8%),而溃疡位于胃小弯侧12例(29.4%)、十二指肠球后壁4例(9.8%)。在行胃镜检查后,手术组消化性溃疡直径>1 cm 21例(67.7%)、溃疡癌变或怀疑癌变12例(38.7%),非手术组消化性溃疡直径>1cm 2例(4.9%)、溃疡癌变或怀疑癌变2例(4.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方面,手术组轻度出血12例(38.7%)、中度出血18例(58.1%)、重度出血1例(3.2%),非手术组轻度出血19例(46.7%)、中度出血19例(46.7%)重度出血3例(7.3%),两组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再出血、内镜下可见喷射状出血、出现休克症状及内科治疗失败,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手术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在手术中决定手术方式。并且根据溃疡性质,决定手术方式:良性溃疡病的患者14例,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Ⅱ)13例,溃疡病损切除术1例;溃疡癌变或怀疑癌变患者12例,良性溃疡病变2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9例,姑息性胃癌根治术3例。行残胃部分切除术,胃肠吻合术3例(9.5%),残胃切开缝合止血术1例。1例诊断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患者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后住院期间手术组无再出血患者,并发症6例(肺炎2例、腹水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3.2%),死亡1例(3.2%)。非手术组再出血2例,并发症3例(肺炎3例),无死亡。并发症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手术组(19.1±10.1)明显高于非手术组(6.4±2.8),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外科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发病原因多以消化道溃疡为主,出血部位多在胃窦部。2、消化性溃疡直径>1 cm以及溃疡癌变或怀疑癌变是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出血量不作为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3、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方式首选胃大部切除术。4、严格掌握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能有效防治再出血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