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退化是土地持续性利用的主要威胁,土地退化降低植被的实际和潜在的覆盖度。土壤利用和植被覆盖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大小、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土地的持续性利用和退化土地的恢复。本文从恢复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退化地土壤肥力的角度出发,对比不同退耕年限的农田之间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田弃耕后,随着植被自然演替,土壤pH值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在酸性范围内,说明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壤缓冲能力比较强;2.农田弃耕后,而随着弃耕年代的推移,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利用FAME图谱分析测定的总FAME生物量、真菌、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等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但与弃耕时间没有相关性,说明在演替初期土壤微生物可利用的有效基质的含量逐渐降低,而在演替后期土壤微生物可利用的有效基质的含量逐渐升高。3.土壤C/N的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弃耕13年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在弃耕23年到75年的过程中趋于稳定。4.代谢熵在植被演替前期升高,也许是由于耕地弃耕后土壤微生物活性比较低,利用基质的效率比较低,随着演替的进展,代谢熵快速提高,微生物活性降低,在演替后期,随着地面枯落物的增多,qCO2又逐渐降低,微生物活性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