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国时期,青年是社会中最有活力的一支力量。从五四运动开始,历经新文化运动,青年的社会身份逐渐确立,同时社会为他们加上标签,例如革命青年、天之骄子、问题青年等等。带有这些不同标签的青年,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影响着中国社会与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战全面爆发,即1927年至193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国民党在全国确立统治,并积极推进其政策的时期。宏观上,青年作为一个整体,卷入了这期间的历次社会事件、政治事件,并扮演了重要角色,表面上看似乎是时代的强者和弄潮儿。可是微观上,作为刚刚进入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政治选择、就业、留学和入仕等具体出路问题上,又是社会上最无保障的弱势群体。青年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扮演着这样强弱分明的角色。1927年清党运动,在青年的社会发育中是个标志性的事件。这前后,国民党完成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华丽转身。在济南惨案的具体事件中,国民党完成了政策的迅速转变,青年由社会主体逆转为体制下的附庸,这种转变自然带来直接的恶果,青年的政治出路被直接蜕变。对于青年政治出路的转变,国民党内部也爆发了激烈争论,但是最终以青年政治出路的强行转向为结束。政治出路无望后,青年不得不走进社会还原本来的身份。在初次进入社会的过程中,青年也没有满足自身的要求,在社会出路上也困难重重。例如,在求职就业中面临内忧外患的现实,中国社会先天发育不全,后天人祸频繁,造成了青年的严重失业状况。就算所谓上升的路径也是充满荆棘,学而优则仕便成了学而优则“失”,国民党体制的弊端下,高等文官考试不过是个华丽的摆设。出国留学的镀金效应,也不如民国初年那样闪耀,在社会污秽中渐渐褪色并迅速贬值。面对这些严重的青年社会出路困难,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建立了像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等有影响的组织。但是国民党本身的体制问题,影响到了这些组织的正面效益,最终也不得不流于失败。同时,青年在这些不算成功的出路选择中,也完成了知识青年都市化的过程了。这一社会结构重组,最直接的冲击了本来就已千疮百孔的乡村社会,并在精英出走完成后,造成了乡村彻底没落的直接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