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是人类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改造和利用土地资源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其范围不断扩大,利用形式渐趋复杂,对环境的破坏也愈加剧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于了解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可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基于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1987年和2000年两期遥感数据资料,利用RS、GIS方法,结合统计分析,在对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转变方式、过程、区域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描述,揭示了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地区1987~200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空间格局演变以及区域分异。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用地(主要为城镇用地和工矿用地)、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旅游用地、湿地等不同用地类型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侧重分析了各类用地所产生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并采用理论探讨与现实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说明了负效应的危害和产生机制。基于各用地类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探讨了全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 (1)1987~2000年,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的转变对其数量动态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在转变过程中,耕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减少,林地面积增加。 (2)1987~200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的趋势并存,并在县级行政单元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①城镇、工矿等建设用地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城镇热岛效应、污染物及有害物质的集中排放,造成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工矿用地地表露采及废弃尾矿等占用土地,造成资源浪费、破坏和植被生态破坏。②农业用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特点是范围大,强度弱,主要负效应为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植被更替、自然灾害频繁等。③由于旅游高峰期集中及景区管理不规范,旅游用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为旅游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压力增大,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视觉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④通过黄壁庄和岗南水库两典型区分析,湿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为湿地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和水环境生态恶化等。 本文的尝试在于:(l)运用遥感影像解译了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这一生态环境脆弱区,分析了其14年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动态变化;(2)首次将具体分类的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旅游用地、湿地等不同用地类型的环境效应分析应用于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