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违背了市场效率假说的“IPO抑价之谜”令人费解,这一谜团也是IPO研究的核心。著名的Loughran and Ritter(1994)认为,IPO抑价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各种发行机制之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发行人留大量的钱在桌子上(Leave the Money on the Table)?很明显,抑价对公司所有人来说是有成本的,留存股份的价值在IPO后被稀释,这体现在投票权和未来现金流的获取上,同时,卖给个人帐户的价格也太低。而网络泡沫期的留桌钱竟如此巨大,这使研究者更加困惑于迷雾,激烈的争论来自于两大理论视角。一是Benvenist-Spindt(1989)的信息收集思想。另一个就是Jay Ritter的代理成本视角,其强调投行的自利本质。有趣的是,最大化发行人收入的信息收集理论,要求承销商有分配自主权(Discretion),而分配自主权的取得却又增加了代理成本,毕竟承销商和发行人不必定是重复博弈。这一定程度体现了两争论联系紧密性与一致性。信息收集是不对称信息模型的一个“集大成者”,而信息生产是信息收集的关键和重要基础。首先,通过Baron(1982),假设承销商信息占优即投行知道市场对新股发行的需求,通过求解发行人的收入最大化,得到了发行人没有银行更偏好以较低的价格发行股份,从而间接说明了代理成本导致抑价的机理。其次,通过Rock(1986),假定部分投资者信息占优,通过求解以发行价为变量的均衡,即知情投资者和不知情投资者在均值上不会遭受损失也不会拥有收益,从而推出了抑价。再次,通过施锡铨(2000),假定IPO发行的二级市场不完美和存在风险等,通过分析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以及考虑高质量公司的激励相容约束和低质量公司的自选择约束,得到了信息披露比较充分即识别概率较大时分离均衡得以实现,并且会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改进的结论。再其次,通过Beatty and Ritter(1986),假定支付成本从而获得信息的决策是看涨期权,抑价可以看作是看涨期权的价格,通过扼要分析,得到了抑价与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的不确定性成正比的结论。最后,通过Benveniste(1989),假定承销商诱使拥有私人信息的投资人讲真话时有困难,即信息收集有困难,通过求解承销商期望收入最大化,得到了抑价是为了诱使知情投资者讲真话的结论。打开了“隐藏”在信息收集理论当中的一个“黑箱”。对信息生产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认为其至少包括动态信息生产和双面信息生产两个层面。Chemmanur(1993)和Yung(2005)是两篇较为重要的文献。动态信息生产部分,在考察了高质量公司引诱投资者进行有成本的信息生产所涉及的相关重要特征后,给出了外部投资者进行信息生产的必要条件,分析了二级市场价格函数,得到了信息生产导致抑价的内在机理,并得出了抑价程度与知情投资者的数量不是成反比而是成正比的等重要结论。双面信息生产部分,在考察了双面信息生产的完美贝叶斯均衡(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a即PBE)之后,解释了在IPO抑价研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谜团——“参与限制困惑”(Participation Restriction Puzzle)。进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热点问题,其被用于解释承销商的合谋行为。Hao(2007)对该领域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进阶是投行的一个合谋安排,它会要求收到“过度”股份分配的投资者在直接的后市购买股份,或将在直接的后市可能会卖出的股份继续持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常会导致直接后市价格的上升。我们通过更改Hao(2007)的隐含假设比如进阶是一种均衡现象以及抑价是进阶的必要条件等,通过将直接后市价格内生化,得到了进阶可以看作是投行对直接后市价格的一种人为控制,这种人为控制是可能成功,可能失败和可能短成功长失败的的结论。投行在面临信息收集困难时会进行自我的保护。投行的自利行为使发行人面临代理成本,要使发行成功,强势的承销商会进行一些合谋的安排。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其也会有权衡(Tradeoff),也会有策略。因此,通过更改Hao(2007)的关于强势承销商的假设,对此情境(Scenario)进行刻画和研究,并通过求解投资者采取管制策略与投资者未采取管制策略的利润差额的极值条件,发现拍卖下投资者的权衡也是会导致抑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