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批人口迁入城市,城市住宅用地大面积出让,地价作为土地市场运作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反映土地供求关系最灵敏的指标,能够及时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因此住宅地价水平是否合理,与城市发展是否协调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关注。深入研究地价监测城市住宅地价健康度以及对不健康城市进行宏观调控,对提高我国城市住宅用地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城市住宅地价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尺度城市地价分异规律研究”(2015~2018年,编号:41471090)、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京津冀城市地价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区域差异与影响机理”(2016~2018年,编号:L2016B14),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对于城市住宅地价时空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及合理地价等相关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以全国105个地价动态监测城市为研究对象,引入“住宅地价健康度”的概念,构建“地价-经济协调度、地价-城市扩张合理度、地价-民生协调度、市场化交易率、土地财政贡献度”五项评价指标,运用TOPSIS模型,对105个城市住宅地价健康度进行评价分析,探讨各城市住宅地价健康状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住宅地价健康度评价指标方面,(1)地价-经济协调度总体偏低,湖南省、湖北省、京津冀地区城市地价涨幅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相对理想;(2)地价-城市扩张合理度整体性能一般,东部沿海、东北、华中地区合理度较高,其他地区表现较差;(3)地价-民生合理度基本合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购房压力恰恰相反,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分布;(4)市场化交易率普遍很高,仅有黑龙江省、河南省部分城市市场化交易略低;(5)总体上地方财政的独立性比较理想,河北省、广西省、福建省的部分城市财政上对出让土地依赖性较大。(2)在住宅地价健康度综合分类结果方面,(1)成长受阻型的研究单元最多,高达29个,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黑龙江省;(2)发育稳定型与发展良好型共计48个城市,其中发展稳定型分布比较零散,发展良好型分布比较集中,湖北、湖南、山东、长三角占大多数;(3)成熟健康型与发育缺陷型的研究单元数量最少,成熟健康型分布零散,发育缺陷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3)就划分后七大区域类型而言,(1)西北区、西南区以稳定型、受阻型为主,地价水平很低,经济发展缓慢,出让面积小,市场化交易率低;(2)华北地区各种类型均有分布,民生情况较差,其他指标表现正常;(3)华东区涉及城市最多住宅用地需求旺盛,城市出让土地收入贡献度较大;(4)华中地区各城市情况比较理想,五项指标发展均衡,部分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有所缩减;(5)华南区住宅地价两极分化非常明显,广州、深圳等住宅地价增长较快,但地价与收入间问题比较严重,少数城市地价相对较低,市场活跃度也偏低,地价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有待提高。(4)就划分后三大城市类型而言,(1)类型一(省会直辖市城市)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地价水平涨幅比经济增长猛烈,加之人口密度过大,地价与收入不合理,城市扩张与土地出让较多,土地市场交易率偏高。(2)类型二(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不包括类型一在内的城市)城市经济与地价均呈现稳定健康发展,部分城市因出让面积大,出让收入多,财政独立性较差,地价收入比仍处于较低水平;(3)类型三(三、四、五线城市)城市经济发展稳定,但地价水平、居住用地面积有增有降,发展不合理,少数城市居民购房有较大压力,出让的住宅用地面积大,市场交易率高,表现良好,但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偏高,类型三城市情况最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