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逆句式是指动词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互换而基本意义不变的特殊句式。论文主要研究其中的致使性可逆句式,该句式的无标记句式为“致使者+VR+被使者”这样一个致使结构,如“母亲想死儿子了”,可以将“母亲”理解为致使者,“儿子”为被使者,表示“母亲”使“儿子”想念得达到“要死”的状态。论文将致使性可逆句式分为三类:“心理动词+状态补语”类;“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如“这道菜吃腻了客人们”;“附着动词+状态补语”类,如“鲜花开满了田野”。致使性可逆句式用来表达一个致使事件的现存状态,补语用来描述这种状态。同时因为整个句式就是一种状态表达,导致句中谓语动词动作性减弱,使得动词前后的名词性成分所表达的语义角色产生了不确定性,这正是可逆句式可逆原因之所在。论文还发现,只有补语指向对象为主动词动作发出者的句式才具有可逆性,而补语指向非主动词动作发出者的句式无法成为可逆句式,如“小王哭湿了手绢”便不可逆;“附着动词+状态补语”类可逆句式,因补语“满”认知上的双向性而不受此限制,如“鲜花开满了田野”,既可说“鲜花满了”,也可说“田野满了”。另外,语义角色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歧义,因此,论文为分析歧义,指出无标记句式中补语指向宾语,而在无标记句式中,宾语也就是被使者。如“母亲想死儿子了”,无标记句式中,“母亲”为致使者,“儿子”为被使者,“死”指向宾语“儿子”,意义为“母亲使儿子想念得要死”。论文基于最简方案,探讨了致使性可逆句式的生成方式。“致使者+VR+被使者”为无标记句式,根据界限原则,被使事件“被使者+R”反映在生成当中是小句(Small Clause)部分,小句主语和小句谓语为核查自身的不可解读特征而移位;无标记句式中,致使者是致使结构中凸显的对象,含有焦点特征,故可以将该句式看作由“Focus”引导的焦点句式,致使者移位至标志语位置,从而生成致使者作主语的无标记句式。“被使者+VR+致使者”为有标记句式,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生成的,含有意念被动,如“客人们吃腻了这道菜”蕴含意念被动“客人们被这道菜吃腻了”,故该句式蕴含轻动词“vbei”,为核查其强特征,VR需与之合并;且该句式蕴含轻动词“do”或“exit”,其EPP特征触发小句主语,即被使者移位,从而生成被使者作主语的有标记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