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修复医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般来讲,修复过程是临床各种创伤和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共同转归。理想的修复结局应当是受创伤组织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达到完全的康复。但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许多组织内外因素将从细胞、分子以及基因水平影响或干扰修复过程,从而使修复过程难以按照人的意愿发展而出现修复失控。在整形修复外科领域里,随意型皮瓣是最常运用的修复方式之一。但由于皮瓣中没有知名的血管,血供仅靠皮下的毛细血管网,故在皮瓣设计上,常须遵循一个原则,即皮瓣的长、宽度之比的限度为长:宽=2:1,在某些局部血运丰富的区域,可达3:1。超出这个范围,皮瓣的远端极易发生缺血坏死。随意皮瓣移植有着10%-20%的失败率,当必须采用这种超长皮瓣时,往往须做一次“延迟”手术,以改建皮瓣中的血供系统,保证血运。如何能实现这种超长皮瓣的一次转移成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实验研究旨在探讨超随意皮瓣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合并应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是否可改善皮瓣微循环、增加皮瓣的血运从而提高皮瓣成活率。材料与方法:1、分组:成年大鼠12只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2组,A组(实验组):6只;B组(空白对照组):6只。2、皮瓣制备:于大鼠腹部制备随意皮瓣,将其长宽比例定为3:1(3X1cm)。用5%的戊巴比妥钠(10mg/kg)静脉注射麻醉后,脱毛、备皮、消毒后,从预制皮瓣的远端开始,于肉膜层与真皮下血管网层之间分离皮瓣,制备成随意型皮瓣3、术后于第4天、第10天、第12天分别对成形皮瓣的远、中、近段做PU值测定。第12天处死大鼠,切取皮瓣标本,并立即用4%PFA(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制作蜡块,连续切片,做常规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SP法)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①PU值测定皮瓣形成前两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皮瓣形成后的不同时期两组皮瓣均表现为远段血流灌注比中段和近段差,其中近段血供最足两组皮瓣形成后同一时期不同部位的值在近段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而中、远段值有显著差异。②HE染色: A组存活皮瓣的皮下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水肿,表皮增生活跃,表皮下有大面积的肉芽组织增生,细胞增生明显,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形成。B组存活皮瓣皮下组织水肿明显,有散在的皮下出血,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分布范围明显小于A组。远端皮瓣完全坏死,细胞形态丧失。③PCNA检测:A组存活皮瓣中细胞增生活跃(PI=63%),大量棕黄染色的增殖细胞核,基底层细胞增生尤为明显,增生的肉芽组织中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B组表达较弱(PI=20%),阳性细胞散在分布,新生血管少。两组皮瓣有显著差异性。④皮瓣微血管密度(MVD)检测:A组有大量的被棕黄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端面血管分布密集MVD=45个/cm2,B组血管分布较少,棕黄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稀疏MVD=20个/cm2。两组MVD有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1、术后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合并应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可明显降低大鼠腹部随意皮瓣坏死率,促进皮瓣成活.2、HBO能提高皮瓣组织中的血管密度3、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合并应用高压氧促进随意皮瓣微小血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