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悲鸿和林风眠对中国画改良,形成了两种有影响力的路径。从绘画语言来看,徐悲鸿、蒋兆和、吴作人等,试图将西方绘画的写实语言融入中国画中;后者,如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的水墨画探索,显然可见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然,何以形成两条不同的中国画改良传统?其艺术创作背后之美学理念如何?这反而容易遗忘于历史,或在不同的艺术视域中被误读曲解。笔者试图追根溯源,通过整理研究徐悲鸿和林风眠的的画论,了解其改良中国画所持之不同基本立场及美学观。本论文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力图整理出徐悲鸿和林风眠画论反复出现的美学观点,并归纳其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力图通过探索他们的美学理念与当时时代思潮之间的关联性。第一部分,通过整理徐悲鸿绘画理论和对古今中外绘画之论评,归纳其对于绘画的定义;所持的文化观,如一方面保留有对儒家文化之认同一方面接受了物质进化论;艺术的社会功用;对中西方绘画发展史的点评;以及具体的中国化改良方案。第二部分,以徐悲鸿为参照,归纳林风眠在这些方面的观点,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林风眠的画论,特别强调艺术对社会作用等。第三部分,通过与清末民初的新旧知识分子,如康有为、蔡元培、黄遵宪、吕澄、陈独秀、胡适等,有关文学改良和绘画改良及科玄论战之重要文论比对,以确定徐悲鸿和林风眠美学理念之渊源。经笔者研究,民国时,徐悲鸿对儒家文化和审美理想之认同和科学主义立场,和康有为的《物质救国论》《万木草堂藏画目》之观点较为一致,并欲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遍的绘画价值判断标准;林风眠一方面受到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影响,一方面延继了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主义,致力于介绍新时代艺术的社会功效,及艺术家构筑时代文化之重要责任;一方面对新文化运动后,普遍流行的科学万能观提出了批评,强调艺术以表达情感为根本之宗旨,和绘画的诗意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