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规模和速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农民的居住环境从分散布局的村庄到统一规划的社区,面貌的确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农村原有的集体化关系也被慢慢的解体,从而使原有的以家庭、血缘为单元封闭的熟人关系网络,走向更广阔地域的“陌生人”的公共生活空间。乡村过去那种传统的联系,或解体,或弱化,或被破坏,而新的利益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区中乡民们各顾各,变的“一盘散沙”,使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公共生活的空洞化日益加重。而公共生活作为联系每个居民的纽带,是重塑农村昔日和谐的重要手段。“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只有农村和谐了,城镇化建设才能加快步伐。因此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公共生活的培育路径,来增强农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丰富农村社区中公共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公共意识,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政治生活的热情;促进社区居民互助与合作,发展社区经济;开展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培育新型农村社区持续稳定的公共生活。作者将河南省三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样本,对社区中的公共生活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描述与总结,为全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社区中公共政治生活、经济生产生活、公共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公共生活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状态,出现了公共政治生活参与度低、公共经济生活衰退、公共文化生活匮乏、社会生活单一等问题。其中,社区主体的公共意识淡薄、文化素质低是阻碍公共生活提高的主要观念因素;基层政府责任缺失、社区管理制度不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阻碍公共生活提高的主要政治因素;资金扶持力度有限、农民经济收入低、社区组织经济合作艰难是阻碍公共生活提高的主要经济因素;而邻里交往单一、社区认同和归属感低则是阻碍公共生活提高的主要社会因素。基于以上原因,要培育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公共生活必然要做到以下几点:促进观念转型,提高公共文化水平;改善制度环境,提高社区参与;推动公共经济生活发展,加强农民互助合作;重视社会资本投入,构建良性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