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浊毒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胃镜像表现的关系,从微观领域证明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为CG临床诊治及科研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00例患者,所有病人均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G,对确诊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400例,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68例,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范围为25~75岁,平均年龄(53.43±11.76)岁,中老年人(46岁~75岁)发病人数较多,占77%。2.CG发病与病程的关系中,病程以20~30年最多(占27.5%),超过10年的占了79%。3.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浊毒内蕴证(38.5%)>脾胃湿热证(34.5%)>胃络瘀血证(10%)>肝胃不和证(6.5%)>胃阴不足证(5.5%)>脾胃虚弱证(5%)。其中浊毒内蕴证占CG比例最高,脾胃湿热证次之,脾胃湿热证和浊毒内蕴证占CG的大部分(73%)。4.浊毒内蕴证多见于萎缩性胃炎,占53.1%;脾胃湿热证多见于糜烂性胃炎,占68.4%;肝胃不和证多见于反流性胃炎,占46.9%。5.浊毒内蕴证胃镜下多见黏膜色泽白相(占61.7%),黏膜颗粒样改变(占59.7%)及血管网改变(占59.7%);病理多见腺体萎缩(占64.3%)。6.脾胃湿热证胃镜下多见糜烂,占87%。7.肝胃不和证胃镜下多见胆汁反流,占88.5%。结论:CG中医证型与胃镜像表现存在相关性,临床研究发现李佃贵教授提出的浊毒内蕴证为CG的一种常见证型;浊毒内蕴证胃镜下多见黏膜色泽白相为主,黏膜颗粒样改变及血管网改变,病理多见腺体萎缩;此外,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与胃镜像的关系密切,脾胃湿热证胃镜下多见黏膜糜烂;肝胃不和证胃镜下多见胆汁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