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政务债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2017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4.36万亿,截止2017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计16.47万亿。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较大,必须下大力气化解。历史上,1932年民国发生了重大的债务违约。当时恰逢1929年经济危机:国际经济衰退,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债务违约现象,而国内经济发展平稳。民国不再闭关锁国,商品和货币几乎自由流动,同当代一样,国内经济受到国际因素影响巨大。因此,研究1932年民国债务问题,可以给当代我国的债务问题提供借鉴和警示。
民国债务的一个特点是:发债数量巨大,财政压力下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新债的发行对民国债务至关重要。所以,从政府发行债务所面临的环境,即债权人对政府的债券的接受程度入手,分析民国政府所面临的债务发行环境和发债难度,重新研究1932年民国债务危机。
本文基于如下思路:先梳理了关于民国债务问题、声誉理论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即政府的声誉和声誉问题对政府发行债务的影响。之后概述了历史事件,引出声誉理论并将其应用在政府债务问题上,建立了封闭环境下的声誉模型,对1932年民国债务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外部冲击,研究大萧条对政府声誉、民国债务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1932年民国债务问题的研究,关于声誉理论的研究。发现对民国债务的研究缺乏理论指导和国际视角,而声誉理论可以应用在债务问题当中。
第三章事件概述。讲述了1932年民国债务危机的过程,从债务起源、扩张、违约的角度客观还原了历史。
第四章从标准的声誉理论入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政府债务的KMRW模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数值建模计算,观察民国政府声誉的演变过程,分析政府声誉的变化、发债环境的变化。
第五章用声誉模型的基本结论解释了民国债务起源、扩张、崩溃的三个阶段,将民国债务危机的过程给予基于声誉理论的解释。并通过模型的数据过程,分析了政府行为对债务声誉的影响过程和力度。
第六章引入了外部冲击,将1932民国债务危机置于大萧条的全球背景之下。在分析大萧条对民国债务的作用机制的前提上,研究了大萧条下声誉模型的演变,并得出结论:大萧条使了民国政府发债难度降低,从而维持了高财政风险下的持续举债。
第七章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用声誉理论重新审视1932年民国债务危机事件,得到以下结论:声誉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1932年民国债务危机的全过程。政府的偿债行为会对政府声誉产生影响,债权人通过观测结果不断调整先验概率,从而对政府声誉给予反馈。当政府声誉低于债权人的接受限度时,会出现债务环境恶化,债权人拒绝接受政府债务。政府通过后期的不断守信来重新建立声誉,但是违约的代价巨大,声誉的重新建立需要多次重复。在政府债务危机濒临爆发的情况下,大萧条的国际背景通过贸易效应和资本流动两个渠道影响了民国债务,使得国内债权人对政府债务需求上升,影响了债权人对政府债务的风险接受程度,促使了民国债务的扩张。这就解释了为何在债务指标纷纷预警的情况下,民国债务不但没有出现违约,反而继续大量发行。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方面用声誉理论解释了民国债务危机,另一方面研究了大萧条对民国债务的冲击。本文的研究对当代债务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违约的代价巨大,政府应努力维持自身声誉,并积极通过相关政策做好声誉管理;二、外部冲击在特定背景下可以维持高债务率,然而外部冲击也会造成发债环境严峻。外部冲击可以扩张泡沫,也会刺破泡沫,应谨慎对待。
民国债务的一个特点是:发债数量巨大,财政压力下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新债的发行对民国债务至关重要。所以,从政府发行债务所面临的环境,即债权人对政府的债券的接受程度入手,分析民国政府所面临的债务发行环境和发债难度,重新研究1932年民国债务危机。
本文基于如下思路:先梳理了关于民国债务问题、声誉理论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即政府的声誉和声誉问题对政府发行债务的影响。之后概述了历史事件,引出声誉理论并将其应用在政府债务问题上,建立了封闭环境下的声誉模型,对1932年民国债务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外部冲击,研究大萧条对政府声誉、民国债务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1932年民国债务问题的研究,关于声誉理论的研究。发现对民国债务的研究缺乏理论指导和国际视角,而声誉理论可以应用在债务问题当中。
第三章事件概述。讲述了1932年民国债务危机的过程,从债务起源、扩张、违约的角度客观还原了历史。
第四章从标准的声誉理论入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政府债务的KMRW模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数值建模计算,观察民国政府声誉的演变过程,分析政府声誉的变化、发债环境的变化。
第五章用声誉模型的基本结论解释了民国债务起源、扩张、崩溃的三个阶段,将民国债务危机的过程给予基于声誉理论的解释。并通过模型的数据过程,分析了政府行为对债务声誉的影响过程和力度。
第六章引入了外部冲击,将1932民国债务危机置于大萧条的全球背景之下。在分析大萧条对民国债务的作用机制的前提上,研究了大萧条下声誉模型的演变,并得出结论:大萧条使了民国政府发债难度降低,从而维持了高财政风险下的持续举债。
第七章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用声誉理论重新审视1932年民国债务危机事件,得到以下结论:声誉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1932年民国债务危机的全过程。政府的偿债行为会对政府声誉产生影响,债权人通过观测结果不断调整先验概率,从而对政府声誉给予反馈。当政府声誉低于债权人的接受限度时,会出现债务环境恶化,债权人拒绝接受政府债务。政府通过后期的不断守信来重新建立声誉,但是违约的代价巨大,声誉的重新建立需要多次重复。在政府债务危机濒临爆发的情况下,大萧条的国际背景通过贸易效应和资本流动两个渠道影响了民国债务,使得国内债权人对政府债务需求上升,影响了债权人对政府债务的风险接受程度,促使了民国债务的扩张。这就解释了为何在债务指标纷纷预警的情况下,民国债务不但没有出现违约,反而继续大量发行。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方面用声誉理论解释了民国债务危机,另一方面研究了大萧条对民国债务的冲击。本文的研究对当代债务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违约的代价巨大,政府应努力维持自身声誉,并积极通过相关政策做好声誉管理;二、外部冲击在特定背景下可以维持高债务率,然而外部冲击也会造成发债环境严峻。外部冲击可以扩张泡沫,也会刺破泡沫,应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