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其被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引入。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有17项具体准则中应用了公允价值,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日渐趋同。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准则机构加紧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同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逐渐受到各方认可并成为未来会计计量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对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课题。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当前的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有助于其进行决策。而“估计性”是公允价值的一大特性,这也是它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尤其我国市场中大量非活跃市场的存在,使得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中会较多的使用到第三层次的不可观察值,公允价值的真实性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企业很可能应用它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对公司上市是有严格限制的,一旦上市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即在该企业股票名前加ST或*ST。如果企业又不能尽快“摘帽”,那么就会有退市的风险,这是上市公司不愿看到的。上市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之后会想方设法尽快“摘帽”,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并不是通过改善自己的主营业务来“摘帽”的,更多的是靠过度盈余管理达到“摘帽”的目的。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企业操作盈余的方法有很多,通过政府补助、关联方交易、资产出售等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而公允价值的引用,为ST、*ST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以ST企业和*ST企业为切入点,研究我国公允价值应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对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能够更好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规范ST、*ST企业的行为,保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对公允价值定义、发展历程和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是具有历史必然性。其次对ST企业和*ST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分析。然后阐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投资性房地产业务和债务重组业务中的应用,以及对企业在这两种业务中如何应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作了分析。并通过列举*ST冠福和ST海龙,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摘帽”成功的案例,具体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应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以及摘帽成功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股价变动情况,来阐释ST、*ST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情况。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