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粘菌素是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特别是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ce Enterobacteriaceae,CRE)感染的最后选择,且多粘菌素目前已在我国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质粒介导的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基因的发现和流行,使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快速传播成为可能,极可能会导致多粘菌素耐药菌的流行和爆发。明确携带mcr-1基因肠杆菌科细菌相关感染的流行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并阐明mcr-1基因的传播机制,对临床医生及时辨别多粘菌素耐药菌株感染及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第一部分选取2013.09-2014.11期间收集的全国七个地区22个省市28家医院血流感染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共2066株,主要通过PCR、体外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S1-PFGE联合Southern blot杂交印记、质粒测序等方法,明确我国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mcr-1基因分离率和多粘菌素耐药率及mcr-1基因的传播机制。结果显示:我国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mcr-1基因分离率及多粘菌素耐药率均较低,分别为1.0%(21/2066)和1.3%(26/2066);大多数mcr-1基因阳性细菌(18/21)往往同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而表现为多重耐药;MLST分型及PFGE分型的多样性也表明,这些mcr-1基因阳性均来自散发病例,无克隆传播现象;mcr-1基因均定位于质粒上,质粒类型主要为Inc I2和Inc X4两种;携带mcr-1基因目前不影响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收集全国4家医院(北京、沈阳、衢州、宁波)近10年来保存的所有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共29100株,主要通过PCR、体外药敏试验、S1-PFGE联合Southern blot杂交印记及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了解mcr-1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近10年的流行情况及流行趋势,明确mcr-1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阐明mcr-1基因的传播机制。结果显示:我国临床感染患者中mcr-1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较低,为1%(300/29100),但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恶性肿瘤、中心静脉置管及近3个月内有住院史为mcr-1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cr-1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不影响患者的临床转归;mcr-1基因阳性细菌遗传背景多样,无克隆传播现象;mcr-1基因的传播大多数依赖于质粒的水平转移,而不是转座元件;携带mcr-1基因的质粒可以与其他质粒发生整合形成杂合质粒。虽然目前mcr-1基因阳性肠杆菌科细菌在我国感染患者中分离率还较低,但呈逐年缓慢的上升趋势,且mcr-1基因主要以质粒为载体进行水平传播,容易引起相关细菌的流行,仍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