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农药对黑斑侧泽蛙和泽陆蛙的遗传毒理效应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近年来,两栖类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减少,已有研究证明两栖类种群衰退与农药污染有关。本研究针对浙江省部分地区稻田生态系统内无尾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以及农药施用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在实验室内尝试采用遗传毒理的手段来分析和推测农药对稻田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及其在优势种筛选中的作用强度。调查结果表明所样地内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为优势种,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a)、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e)、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为非优势种,但稻田无尾两栖类种群密度与农药施用量之间并未表现出相关性。通过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DNA损伤分析,也称彗星分析)和微核率实验来检测五种稻田内常用农药包括噻嗪酮、吡蚜酮、吡虫啉、乙草胺、丁草胺对泽陆蛙(优势种)和黑斑侧褶蛙(非优势种代表)红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两种稻田蛙类红细胞DNA损伤程度与五种常用农药浓度间的关系多数呈现剂量效应。五种农药均能够显著增加两种稻田蛙类的红细胞DNA损伤。最低浓度的三种杀虫剂均能显著增加泽陆蛙的微核率,但是泽陆蛙微核率在不同浓度间无显著变化。两种除草剂中,丁草胺能刺激泽陆蛙红细胞微核率的显著增加,而乙草胺对泽陆蛙红细胞的微核率无显著作用。最低浓度的三种杀虫剂不能显著增加黑斑侧褶蛙的微核率,而在不同浓度间黑斑侧褶蛙微核率则有显著变化。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除草剂乙草胺和丁草胺能刺激黑斑侧褶蛙红细胞微核率的显著增加。总体来看,无论是否存在农药刺激,黑斑侧褶蛙红细胞微核率在数值上都普遍高于泽陆蛙,暗示其比优势种泽陆蛙染色体可能更加容易受损。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稻田样地内泽陆蛙种群数量要大于黑斑侧褶蛙的现象。
其他文献
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一部分,它影响着燃料电池的性能,也是燃料电池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燃料电池能否商业化推广的关键因素。目前,常用的催化剂是商业Pt/C催化剂,由于成本高,资源有限,严重阻碍着Pt/C催化剂的商业化生产。特别的,Pt/C催化剂在甲醇催化过程中易CO中毒,在氧气催化还原过程中,因为甲醇渗透,产生混合电位等缺点,使得Pt/C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下降,从而也影响着燃料电池的商业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作物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严重影响水稻及其他禾本科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现有研究认为引起水稻纹枯病症状的病原菌主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其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