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纤微结构器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光纤传感技术为基础的光纤传感网络,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远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可满足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求。全光纤光源、传感器、调制器等关键器件是构建光纤传感网络的基础,对它们进行研究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全光纤器件都是基于普通光纤构建的,普通光纤单一的材料和光学特性使器件结构的尺寸、工作性能等各方面都受到限制。因而,设计并研究全光纤微结构器件对未来光纤传感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光纤传感网络发展的迫切需求,设计基于微纳光纤、光子晶体光纤、复合光纤的多种全光纤微结构器件,并从理论、实验和应用三个方面对这些器件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开展了微纳光纤斜8字结构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将微纳光纤谐振结构和光学游标效应相结合,提出了微纳光纤斜8字结构。以传输矩阵法为基础进行了相应的数学建模和机理分析,并实验验证了它在高灵敏度折射率测量和单频激光滤波两方面的应用。实验研究发现,微纳光纤斜8字结构的折射率灵敏度高达6523 nm/RIU,测量精度可低至1.52×10-7RIU;基于微纳光纤斜8字结构滤波的单频激光器输出激光的边模抑制比可达57 dB。(2)开展了微纳光纤0结构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设计了具备透射/反射两种输出形式的微纳光纤θ结构,分析了该结构的光谱滤波特性和色散特性。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可产生类电磁感应透明效应,且通过调节耦合效率、耦合损耗和腔长,可实现不同的滤波和光速控制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微纳光纤0结构在欠耦合和过耦合状态下分别实现了梳状滤波和带通阻滤波,且实现了从快光-60ps到慢光160ps的可调谐群延时调控。进一步地,将微纳光纤0结构与FFPI级联产生游标效应,并利用这一复合结构实现了灵敏度从131.77 nm/RIU到2460.07 nm/RIU宽范围可调谐的折射率传感,以及波长可温控切换的单频激光出射。(3)开展了选择性填充光子晶体光纤的传感理论及应用研究:分析了选择性甘油填充光子晶体光纤结构的温度传感机理,模拟计算和实验验证了液芯位置对温度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液芯到纤芯的距离对光子晶体光纤的模式种类无影响,但是与温度传感灵敏度成反比。(4)开展了复合光纤模间干涉结构的传感理论及应用研究:基于多模-单模-多模复合光纤模间干涉结构设计了光纤体应变传感器,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体应变大小和谐振波长漂移量之间存在着平方根的关系,在测量范围0~1300με的范围内,体应变传感灵敏度约为3.93 pm/με,测量迟滞性小于2.1%。将单模-双芯-单模复合光纤模间干涉结构应用于弯曲传感,实现了温度不敏感的曲率测量,灵敏度是-4.31 nm/m-1。论文遵循基础理论——模拟仿真——实验验证的研究思路,在结构设计、机理研究、实验结果等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成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相关工作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同时在光纤传感网络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在无线列车调度系统中,利用话音压缩/扩展技术实现同一无线信道数据话音同时传输.在分析和比较了几种话音编码方式的基础上,确定本系统采用连续可变斜率增
近日,美"第三次抵消战略"(Offset Strategy)重要推手之一的美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英国参加国际防备与安全论坛时表示,美国正在寻求通过第三次抵消战略,提升美军作战能
作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战略任务.纵观近年来煤炭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近年来陕煤集团神木张家峁矿业有限公司的工
本文概括了在新时期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和特点,明确高校应整合利用地方、企业的各种优势资源,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对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在新
2019年3月26日,华为在法国巴黎举行新品发布会,推出了新一代旗舰手机——华为P30系列。2019年5月14日,一加7系手机发布会在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美国纽约等地同时举行,门
根据声学法测量温度场的需要,研制了基于互相关技术的声波飞行时间测量系统.文中阐述了声学测温原理,详细说明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利用该测量装置的软、硬件设计,能够
采用有限元法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地基-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与不考虑共同作用对比,上部结构中柱轴力减小,角柱和边柱轴力增大,考虑共同作
文化产业的兴盛,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染织技艺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分析传统染织技艺的行业发展情况,揭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传统染织技艺传承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