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会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参与最广泛的体育盛典,也是全世界媒体竞相角逐的新闻赛场。中国曾通过奥运会向世界证明新中国的存在,也需要通过奥运会证明中国的崛起。中日两国地理位置毗邻,历史渊源悠久,曾经历过为师、为敌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两国间贸易合作的增加,中国访日人数逐年上升,使得日本媒体不得不对中国的动态加以关注。中国代表团自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始终排在奖牌榜的前列,成为日本代表团有力的竞争者。这使得《朝日新闻》在奥运会的报道中,也不可避免的要报道中国代表团。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话语分析法,对搜集到的157篇日本《朝日新闻》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至2016年里约奥运会对中国代表团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朝日新闻》在奥运会期间关于中国代表团的报道数量和报道篇幅会受到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影响。报道中使用了英雄叙事和他者叙事两种叙事方法。对于金牌和奖牌获得者,会使用英雄叙事的方法进行报道,而在报道中日竞争激烈的项目上,以及当中国代表团被质疑有违奥林匹克精神时,报道中常使用他者叙事的方法进行报道。这两种叙事方法会随着中日两国运动员在不同项目上的实力的变化而变化。《朝日新闻》塑造的中国代表团的形象是包含正反两个方面的。就正面而言,中国运动员拥有顽强拼搏、不畏伤痛、冷静、刻苦训练、重在参与等优秀意志品质。就反面而言,部分运动员可能存在服用兴奋剂、消极比赛、更改年龄参赛等违反奥林匹克精神的行为。《朝日新闻》对中国代表团的报道,体现了日本媒体构建的意识形态,一种是形成社会规范,一种是建立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