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除农村贫困一直是我国政府致力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社会救济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为此,全国部分地区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来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论是在覆盖面的大小、保障对象的识别,还是在保障资金的落实、保障工作的执行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而在政府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无论是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识别、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发放数目的确定还是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规范化都有赖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合理确定。如果不能制定出一条科学可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进程将会受阻,同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研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测定上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各种贫困线测定方法的基本思路、优点、缺点以及可行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提出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法是测定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较好方法。接着,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的数据,用ELES模型先测算出全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和特困线,然后根据人均纯收入差异指数和价格差异指数测算出各省(市)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和特困线,再根据家庭规模的不同,对最低生活保障线和特困线进行调整。测算得出的结果分别与国际贫困标准、世界银行1990年规定的贫困线、我国官方的低收入标准线、官方的贫困线、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我国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食品消费支出进行比较,发现国际贫困标准过高,不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由ELES模型测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比较适合的,接近世界银行1990年规定的贫困线标准;而我国官方的贫困线标准和大部分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都偏低。因此,政府要提高贫困标准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才能达到真正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目的。同时分析结果也显示了地区不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不同;不同家庭规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也不同;不同年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也不同。所以,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测定,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