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显示颅内的大动脉,统计与分析成人的Willis环的形态及每一种形态的大体比例并进一步揭示Willis环变异与脑缺血及颅内动脉瘤等疾病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由临床医生申请在奉贤区中心医院进行颅脑MRI及MRA检查的成年病例共1 199例,均使用联影公司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及配套8通道头颈部线圈。对所有病例依次进行颅脑动脉三维时间飞跃法(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3D-TOF)及MRI常规扫描。将所得图像在金仕达软件上分析,并参考何杰、陈述花等的文献进行分类(见附表1),并统计出各形态Willis的比例,并把病人按照性别及年龄段(18-39.9岁,40-69.9岁,>70岁)分成6组,了解各组中Willis环的分型,比较性别及年龄对Willis环完整性的影响。统计1199例病人中,相关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及分别与Wills环变异的相关性。结果:Ⅰ型(完整型)共计293例,占总统计数据的24.4%;Ⅱ型(前循环完整、后循环不完整)共计567例,占47.3%;Ⅲ型(前循环不完整、后循环完整)共计60例,占5.0%。Ⅳ型(前循环不完整、后循环不完整)共计279例,占23.3%。Willis环的完整与否按年龄分布,完整型的Willis环(18-39.9岁者99例占8.3%,40-69.9岁者131例占10.9%,>70岁者63例占5.2%)与非完整型的Willis环(18-39.9岁者78例占6.8%,40-69.9岁者519例占43.3%,>70岁者309例占25.8%)(附表3)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与Willis环完整性相关。Willis环的完整与否按性别分类,完整型的Willis环(男114例占9.5%,女179例占14.9%)与非完整型的Willis环(男441例占36.8%,女465例占38.8%)(附表4)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完整型的Willis环可能与性别有一定相关性。另外,出现A1优势者共124例,其中左侧90例占7.5%,右侧34例占2.8%,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A1优势征出现在左侧的概率明显大于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fetal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258 例,其中左侧者 64 例占 5.3%,右侧者 115 例占9.6%,双侧者79例占6.6%,比较P=0.036,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FTP常出现于右侧。四种类型Willis环发生前循环梗死概率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提示Ⅳ型Willis环的病人较其他类型的Willis环更容易发生前循环梗死。所有151例后循环梗死中均存在后循环变异,并且有90.7%病人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四种类型Willis环发生分水岭梗死概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提示Ⅳ型Willis环病例较易发生分水岭梗死。四种类型Willis环的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提示Ⅳ型Willis环较易发生动脉瘤;且在动脉瘤患者中,Ⅰ型Willis环仅占10%,提示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Willis环变异有关。结论:利用3D-TOF-MRA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Willis环的形态。在成年人中,仅少数人会呈现出完整的Willis环,而且完整的Willis环与年龄及性别有一定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完整的Willis环的比例降低,即提示Willis环的变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多拥有完整的Willis环。而不完整的Willis环与脑梗、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