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种育人工作,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亦可视为一种人际工作,因为教师是在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理应构建不同于传统师生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新任教师具备一定的人际适应能力,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新任教师在入职初期,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其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致使新任教师与学生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之由于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其性格呈现出幼稚性、封闭性与客观性的特征,使得初中新任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人际适应更加艰难。在强调促进新任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适应的今日,尽管新任教师人际适应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适应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关于新任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人际适应研究深度明显不足。基于此,进行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研究将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四川省、重庆市部分初中新任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从人际认知、人际反应、人际调控三个方面进行现状的讨论。之后以舒茨(Schutz)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为依据,从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三类基本人际需要对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现状的归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以助新任教师实现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初中新任教师在人际认知方面存在难以判断学生真实内心状况、难以评估与学生的关系状况等问题;在人际反应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负向情绪、非正式沟通的缺失、无意识的区别对待等问题;在人际调控方面存在自我反思的局限性与浅表性,逃避“顽固问题”等问题。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的状况是教师三类基本人际需要在主观因素、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所决定的,为此新任教师人际需要的满足程度为探索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原因提供了基础。在包容需要方面,非正式沟通机会的缺乏、教师个性特征与个体倾向性的差异影响着新任教师与学生接触、交往的频率;在支配需要方面,传统师生观的无形渗透、相关法规的负性舆论、人际支持的缺乏致使新任教师支配需要的不平衡;在情感需要方面,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败、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促使新任教师情感需要难以得到适当满足。针对上述归因,在深刻理解三类基本人际需要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促进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的策略:其一是增加师生接触机会,正视新任教师包容需要,具体包括:组织开展益身益心活动,创造师生接触机会;减轻新任教师工作负担,增加师生接触时间;强化自我认知与自我反思,审视师生接触频率。其二是完善人际支持系统,平衡新任教师支配需要,具体包括:优化教育实习方式,积累师生交往经验;丰富职前职后培训内容,弥补人际交往知识空缺;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纠正人际认知偏差。其三是改善师生情绪表达,满足新任教师情感需要,具体包括: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建立信任感;加强情绪管理,实现师生情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