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至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后,生态承载力的理念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更加重视“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其生态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对加强生态岛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在岛域地区,由于与大陆环境的相对隔离,生态系统敏感度较大,若发展不合理,极可能造成岛域生态系统破坏,进而对周边地区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实现岛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即生态系统可承载,是实现生态岛建设的前提条件。本研究结合崇明岛区生态岛建设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崇明岛区为研究对象,以1995-2005年崇明岛区统计数据、2005-2006年实地调查数据和2005年崇明岛区遥感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目标分层法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状态空间法对指标数据进行评价、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得出生态承载力指数及各分目标层指数,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及其分目标指数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利用MapObjects2.0和MS SQL Server在VB6.0的开发环境下构建生态承载力数据库与模型库管理系统。本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至2004年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值都处于可载状态,但随着年份增加,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下滑趋势。环境纳污能力变化趋势同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且降幅快于生态承载力指数。资源供给能力较为平稳且处于满载阶段,总体而言还是比较紧张。人类支持能力很低,全部在满载区间以下,即全部处于超载状态,说明崇明岛区的发展模式生态岛建设要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从空间分异分析而言,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以崇西最好;崇北西北高东南低;崇中西北及东部较高,中部偏东较低;崇南则大部近于满载,个别地区有超载现象;崇东南高北低;长兴与横沙普遍高于崇明本岛。环境纳污能力以长兴与横沙最好,崇西地区总体较好,且较为均匀;崇北地区部分地区环境整体状况较好,其东部环境略差;崇南地区则普遍较差:崇东地区则有一个南高北低的态势。资源供给能力在崇明岛区大部分地区处于临界状态,个别地区超载。崇西、长兴、横沙的承载状况最好,其次是崇东与崇北地区,而崇南地区较差。人类支持能力普遍超载。长兴和横沙相对较好。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机实现的过程中,本研究通过构建实体关系模型和物理模型开发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GIS二次开发工具构建模型库管理系统,实现了状态空间模型黑盒化,生态承载力评价智能化,指标管理体系层次化等具体功能。本研究认为,崇明岛区整体目前尚有较大的承载空间。其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水土资源,这些都使崇明岛区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后的发展重点是要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条件,应当着力加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贡献,将经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将GIS二次开发技术与生态学研究巧妙融合,在生态承载力模型评价过程中实现了数据的多元管理、模型的黑盒化、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智能化,大大缩短了研究时间,可以为今后崇明岛区的后续研究,及生态学数据库的建立与崇明岛数字生态系统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