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舞蹈是一项兼具体育艺术内涵和竞技性体育特征的专业,它虽然传入我国的时间短,但是发展的很快。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社会上曾一度掀起了体育舞蹈的热潮。这股热潮也因其对大学校园的广泛影响而受到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为高师体育增设了体育舞蹈课程,一些大学在体育课中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内容。仅仅几年的时间就得到了迅速普及与推广,成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又一重要形式。对体育舞蹈专业的理论日益完善,使得体育舞蹈专业近些年来不断发展。目前,关于高校体育舞蹈的研究与分析,大多是从目前发展状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水平、教学内容及方法探讨、有关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等等,始终以体育舞蹈的教学为中心,从宏观层面上看,对体育舞蹈教学缺乏研究和分析,而课程结构对学写内容的影响非常发,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教学要素业密切相关相关,同时也会影响到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对体育舞蹈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方式三个课程结构要素分析入手,研究了河南省体育舞蹈课程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对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现状:(1)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培养目标在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标准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各高等院校对究竟培养什么方向的人才存在着不同意见(2)河南省6所高校共开设15门公共必修课程,开设课程较少,且种类不一;各学校在专业必修课上都比较注重体育人文类和运动人体类的课程,这方面的课程比重较大;各高校共开设了23门舞蹈和音乐的课程,课程数量十分有限;(3)学习活动方式包括毕业实习与论文、社会实践、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在这开展的学习活动方式中,所以学校都开设了毕业实习与论文和社会实践环节,但是学术讲座和学科竞赛只有一所学校开展,出现了不平衡状态。2、对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1)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计划定位不准,规格不清晰,方向不明确等问题。(2)高校体育舞蹈专业课程内容上,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没有体现出体育舞蹈课程的特点,发挥体育舞蹈专业的优势,有些课程内容还影响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状况。(3)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学习活动方式方面,6所院校学校安排的学习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例如学科竞赛这类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学生难以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3、优化河南省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结构对策:(1)明确各高校体育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计划,明确相应的规格等级层次、要求和去向,使得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更加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2)学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就业前景,不能与市场相分离(3)学校应适当地组织一些体育舞蹈竞赛活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对体育舞蹈专业的内涵和价值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4、对河南省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建议:(1)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的需要细化调整,应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2)体育舞蹈教学内容选择不仅要能够促进学生掌握体育舞蹈的专业知识与表演技能,同时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成和综合素质,努力使学生学有所用、丰富生活;(3)要多在课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的要求,明确社会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为在高校更广泛的开展体育舞蹈课程运动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群体.本
随着CFDA(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断加入国际医药组织,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企业文化历来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医药企业需要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的发
从地域邻近性、区域经济发展互补性、区域文化一致性及政府鼓励与扶持4个角度研究了跨行政区域知识流动的动因。重点从情景结构角度研究行政区内不同关系企业间的知识存量、
期刊
目的:探讨小包装饮片品规在不同调配模式中,应用巴莱多定律和长尾理论的原则和条件。方法:依据巴莱多定律和长尾理论,通过使用MySQL-Front软件分析门诊中草药处方调配,比较手
<正>01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创建特色小镇其核心就在于一个"特"字,要因地制宜、立足地情,打造特色,彰显价值。因此,创建特色小镇,一是必须做出全面系统规划,与地方经济
<正>中国审美文化偏重阴柔之趣,已是美学界的学术共识。当然,这并不排除阳刚之美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存在,而是说它虽然存在,甚至有时候也很受推重(像《周易》讲究"天行健,君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