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琼州海峡(广东省徐闻县的南岭村至海南省玉包角)的海底电缆路由勘察项目是在收集勘察区域附近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并且对路由区进行详细的环境地质调查。通过使用单波束、旁扫声纳、浅地层剖面等仪器设备进行勘察,并对勘察成果资料进行解析判读,初步查明路由区水深、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等问题;初步查明各种地质现象的具体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并评价它们对路由管道铺设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为工程建设以及日后的海底管道铺设、维护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琼州海峡海底电缆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多学科的研究与评价,并得出以下结论:1、3条路由的长度接近,通过的地质地貌单元相同。路由0-12.3km段,地形平缓,除近岸局部中度风化玄武岩的埋深小外,大部分区域的软塑-可塑状态沉积物厚度超过3m,有利于海底电缆的埋设和安全运行。路由12.3-20.7km段(长约8.4km),水深截面呈锯齿状,表层松散沉积物薄,突起地形武岩埋深小,局部有零星的珊瑚礁分布,南部隆起带北坡受滑坡威胁较大,工程地质条件较差。路由20.7-30.0km段(长约9.3km),地形起伏不大,可塑-硬塑状态沉积物厚度超过3m,除海岸线附近玄武岩埋深较小外,工程地质条件良好。2、不良的地质现象主要是活动沙波、陡坡地形、滑坡、浅埋玄武岩和珊瑚礁,路由北段堆积区局部有流塑的软弱淤泥质粘土夹层。3、CPT静力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路由区内多处砂体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有发生液化的可能,但砂体液化对海底电缆的影响不大,而砂体发生液化后其状态变得更稳定。4、两岸终端站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5、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路由区内的沉积物和海水的腐蚀性不强,但路由北段3-7km、水深4-10m的海域,2m以浅的硫酸盐还原细菌含量较大,要求3-7km段电缆的埋深在2m以上。6、路由区海域内表层流的理论最大可能潮流流速的最大值为286cm/s,底层海流的理论最大值为198cm/s,对海底电缆的施工和安全维护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