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辞一直是语言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众多修辞手段中关于隐喻的研究最多。从传统意义上看,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或美学现象。最早讨论它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即隐喻就是为一事物而借用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基本的结构为:A是B。从长远来说,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已被普遍接受。莱考夫和约翰逊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认知角度分析它,并认为人类思想本质上是隐喻的。根据这一观点,通过跨区域映射或对应,莱考夫和约翰逊建立了概念系统。如今,人们认为隐喻属于一种认知方式。对于隐喻的识解机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在国外,众多专家学者运用ERP手段对隐喻进行了研究,主要通过对比隐喻和字面义之间的理解差异,从电生理学角度获取新发现。国内有关研究主要围绕隐喻欣赏和基于国外隐喻识解理论模型基础上的汉语隐喻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廖巧云的“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为理论基础,对该问题做进一步探讨,具体研究问题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隐喻识解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心物随附性主特征的提取?本研究以“反应时”和“脑电”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话语类型:心物随附性主特征需要提取话语、心物随附性主特征无需提取话语和心物随附性主特征不可提取话语)被试内设计。首先向被试依次呈现语境句,然后呈现关键句,随后让他们判断探测词的真假,最后判断陈述句的内容是否与前面的话语内容相符。记录被试判断探测词的反应时和脑电。实验使用E-prime1.1软件编程,脑电数据通过Neuroscan4.5和Synaps 2采集、记录并且离线分析,然后将结果输入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1)正式实验条件下,无关句(可能性特征不可提取)中探测词真假判断任务的反应时间为981.91ms,直义句(可能性特征无需提取)为917.74ms,隐喻句(可能性特征可提取)为769.28ms,其中,隐喻句的反应时间短于直义句,无关句的反应时间最长;三者的准确率均较高,并且差异不显著。这与预期的实验结果不符,通过分析原因为实验所选取隐喻语料过于常见所致。由于彼此间存在差异,则该行为数据证实了被试在心物随附性主特征可提取话语类型条件下成功地提取了本体和喻体间的心物随附性主特征。该结果与廖巧云的理论假设相(2)一致,它表明汉语母语学习者在汉语隐喻话语理解中对于心物随附性主特征的提取具有心理现实性。(3)脑电结果显示,探测词诱发的N400效应波幅在前区为-3.21,字面句为-2.04,无关句为-7.34。这表明,对于隐喻的识解诱发了显著的N400,并且隐喻句的N400波幅要显著大于字面句,并且效应主要集中在脑前区。这表明由于被试在在阅读句子时遇到隐喻句时,由于语义无法顺利通达,被试则需要运用心智资源去提取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心物随附性主特征。这表明,汉语母语者在理解隐喻时提取心物随附性主特征的心理现实性获得了ERPs证据的支持。(4)探测词诱发的N400效应在左右脑分布情况存在差异。直义句在左脑的N400波幅为-0.3263,隐喻句为0.5536;而直义句在右脑的N400波幅为-0.5274,隐喻句为0.6176。根据T-test结果显示直义句与隐喻句之间的N400效应在右脑更显著。这表明在理解汉语隐喻过程中右脑扮演特殊作用,但是对于左右两侧分电极FP1,F3,C3(左侧)和FP2,F4,C4(右侧)的分析显示对应电极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左脑也参与具体的识解过程。总之,本实验的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都表明汉语母语者在理解隐喻时提取心物随附性主特征的过程获得了电生理学的初步支持,具备心理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