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联合应用镇静评分工具对机械通气患者行镇静护理后对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使用镇静药物总量及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分两部分完成。1.第一部分问卷调查阶段: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发放150份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相关知识的现状调查问卷对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进行调查。2.第二部分临床干预阶段: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按入科顺序编号,将2015年12月-2016年6月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ICU持续镇静机械通气患者10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镇静治疗护理,即医生开出镇静医嘱后护士遵医嘱执行及调整镇静药物泵速。实验组患者在现有镇静治疗护理基础上由研究者本人应用护士镇静交流评分工具(Nursing Instrument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Sedation,NIC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进行镇静评估,每小时评估一次,根据评估结果主动告知医生并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如调整不适体位、减少声光刺激等)处理无效后再予调整镇静药物泵入速度。比较两组患者镇静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问卷调查共回收有用问卷146份,有效率97.3%。2.镇静药物给药方式以持续静脉泵入为主,占94.5%;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a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的使用率最高,为53.4%,其次是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ale,RSS),占34.9%,镇静-焦虑评分(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为7.5%;6.8%的护士工作中未采用任何镇静评估工具,往往凭借工作经验来管理危重患者的镇静治疗;58.9%镇静评估者为护士,33.6%镇静评估者为医生。3.此次调查中89%的护士认为将来能成为镇静评估者及管理者,希望获得进一步的学习机会。4.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使用镇静药物总量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使用咪达唑仑注射液的总量为(237.3±90.3)ml,较对照组(356.7±97.3)ml低;实验组患者丙泊酚注射液的使用总量为(2582.2±313.0)ml,低于对照组(2758.4±306.3)ml;实验组患者ICU治疗时间为(6.19±2.23)天低于对照组(9.35±3.47)天;实验组患者总住院时间为(14.0±4.92)天低于对照组(16.1±4.30)天;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5.58±1.75)天低于对照组(7.84±3.25)天。两组患者镇静期间谵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相关知识的了解与美国重症医学会2013版指南仍存在差距,进一步完善护士镇静规范化培训将是提高重症患者镇静治疗效果及镇静护理水平的关键。2.联合应用NICS和BIS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较常规镇静治疗护理能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镇静药物的总使用剂量,缩短患者ICU治疗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改善了患者的镇静治疗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