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椎板窗分型研究目的:通过对国人下腰椎椎板窗形态特征进行分型,以期规范小针刀椎管内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的穿刺路径及操作手法。方法:调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影像科行下腰椎L3~S1间隙CT扫描的影像资料100例(男50例,女50例),运用椎板窗分型法分别对L3~4、L4~5、L5~S1节段进行分型,观察各节段、各椎板窗的形态分布规律,并统计、分析其椎管横径、椎板窗横径及窗径比值。分型完毕后,针对各型椎板窗的特点,设计出各型的穿刺路径及操作手法。结果:各节段各型椎板窗的比例:L3~4节段各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Ⅰ型11%、Ⅱ型21%、Ⅲ型68%;L4~5节段各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Ⅰ型62%、Ⅱ型32%、Ⅲ型6%;L5~S1节段各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Ⅰ型100%、Ⅱ型0%、Ⅲ型0%。各节段、各型均值窗径比值测量:Ⅰ型L3~4节段为71.4%,L4~5节段为70.9%,L5~S1节段为98.5%;Ⅱ型L3~4节段为60.5%,L4~5节段为57.0%;Ⅲ型L3~4节段为48.3%,L4~5节段为44.6%;L5~S1节段无Ⅱ型和Ⅲ型。在L3~4、L4~5节段中,同一节段均值窗径比:Ⅰ型>Ⅱ型>Ⅲ型。结论:总结各型冠状位椎板窗形态分布规律,发现各型穿刺安全区,设计各型的穿刺路径及操作手法,对规范小针刀椎管内松解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第二部分椎板窗分型指导下小针刀椎管内穿刺研究(预试验)目的:根据椎板窗分型指导进行小针刀椎管内穿刺,观察小针刀的刀刃是否位于椎管内松解的特定区域,即上位椎体下关节突内下缘处,以验证椎板窗分型研究的合理性。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骨伤一科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小针刀椎管内松解的志愿者6名。在行CT平扫后,根据椎板窗分型指导行小针刀椎管内穿刺,留置小针刀,再次行CT平扫。结果:在椎板窗分型指导下行小针刀椎管内穿刺志愿者共6名,其中1名志愿者因俯卧时间超过10分钟,无法耐受,而退出试验。其余5名志愿者留置小针刀后再次行俯卧位CT平扫,小针刀的刀刃均在椎管内松解的特定区域,即上位椎体下关节突内下缘处。结论:此研究验证了椎板窗分型研究的合理性,在椎板窗分型指导下行小针刀椎管内穿刺,小针刀的刀刃位置恰好在椎管内松解的特定区域。第三部分椎板窗分型指导下小针刀椎管内松解的临床研究目的:根据椎板窗分型指导小针刀椎管内松解的穿刺路径与操作手法,探讨其能否提高小针刀椎管内松解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骨伤一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小针刀椎管内松解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椎板窗组)与对照组(传统组)各30例,试验组在椎板窗分型指导下行小针刀椎管内松解,对照组以传统方式行小针刀椎管内松解,两组在小针刀松解完毕后均行封闭治疗。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术中穿刺时间、神经根触激率,术后直腿抬高试验改善角度、VAS评分、JOA评分,计算术后SIT值、JOA改善率,统计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穿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神经根触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直腿抬高试验改善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SIT疗效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SIT疗效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JOA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JOA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时及治疗完成后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出现不良事件1例,症状为头晕,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结论:在椎板窗分型指导下行小针刀椎管内松解的安全性高于传统术式。在椎板窗分型指导下行小针刀椎管内松解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疼痛改善及功能恢复方面的疗效均优于传统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