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mNPV为双链DNA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宿主主要为家蚕。BmNPV是家蚕的四大病毒型病原体之一,给养蚕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以组织病理学分析和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BmNPV在家蚕中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感染亲本对F1发病的影响以及PCR法检测技术的可行性。1.BmNPV对添毒家蚕生殖器官感染情况的组织病理学分析组织病理切片分析表明,添毒家蚕幼虫的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核和初级卵母细胞的滋养细胞的细胞核中均可以观察到大量的被染成亮红色的BmNPV颗粒,表明在感染后期家蚕的生殖细胞已经被BmNPV感染,使得垂直感染成为可能。2.亲本感染NPV对产卵数、F1代孵化率、Fl代幼虫发病率影响添毒雌蛾(IF)交添毒雄蛾(IM)的产卵数、Fl代蚕卵孵化率,较正常雌蛾(HF)交正常雄蛾(HM)的对照组下降达到极显著的水平,Fl代幼虫在一龄发病死亡率为100%;添毒蛾与健康蛾正反交的两组的产卵数、F1代蚕卵孵化率也均明显下降,两个处理的F1代幼虫在二龄末全部发病死亡。说明BmNPV垂直传播可能是影响产卵数及下一代孵化及幼虫发病的主要原因。3.F1代蚕卵NPV的带毒分析及垂直传播的途径通过PCR检测发现,HF×IM,IF×HM,IF×IM三个实验组的F1代蚕卵在经过严格消毒后均检测到了BmNPV的存在,表明BmNPV可能通过感染的家蚕亲本中携带病毒的雌雄生殖细胞由交配传染和经胚传染两种方式进行垂直传播。4.生产用种BmNPV带毒率检测对生产随机抽取的20个批次的生产用种进行PCR分析,有16个批次的蚕种可以检测到BmNPV,病毒的携带率高达80%;同批次的蚕种再次经过实验室消毒处理后,有两个批次的蚕种检测到BmNPV,其病毒携带率10%。说明生产用种由于消毒不彻底或者经胚传染会有很高的BmNPV携带率,生产上经常大规模爆发BmNPV病,除了饲养环境的因素,BmNPV的垂直传播也是可能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