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同步放化疗是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肿瘤治疗疗效、改善预后的同时也增加了血液学毒性。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血液学毒性发生率高,导致部分患者不能完成或不能按时完成规范化治疗,影响肿瘤治疗疗效,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提前识别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容易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可以为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化疗剂量及是否提前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减少血液学毒性的发生,使治疗能顺利进行。关于预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方面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quantification sequence,IDEAL-IQ)成像骨髓脂肪定量与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外周血血细胞的关系,探讨IDEAL-IQ成像骨髓脂肪定量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盆腔骨髓储备功能的预测价值。次要研究目的是:比较不同化疗方案组的盆腔骨髓脂肪分数变化和外周血血细胞变化的差异。方法:1.纳入于2020年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我院,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是宫颈癌,明确分期为ⅠB1期-ⅣA期宫颈癌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有放化疗指征。这是一个前瞻性临床研究,如实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2.盆腔外照射:采用6MV-X线,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关于剂量: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45Gy/25F/或50Gy/25F,阳性淋巴结肿瘤靶区(lymph node gross tumor volume,GTVnd)60Gy/25F。3.化疗方案:(1)顺铂40mg/m2每周一次;(2)奈达铂80mg/m2+紫杉醇175mg/m2每三周一次;(3)顺铂75mg/m2+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00mg/m2每三周一次。4.同步放化疗前(一周内)和完成盆腔外照射后(一周内)分别行盆腔磁共振检查(IDEA-IQ序列+平扫+增强),手动勾画第5腰椎、骶骨、髂骨、坐骨及股骨颈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测量ROI的骨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FF1为放化疗前骨盆平均FF值,FF2为盆腔外照射完成后骨盆平均FF值,△FF为FF1与FF2的差值。结果:1.Spearman秩相关分析:(1)FF1与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r=-0.560,P=0.003)、中性粒细胞(r=-0.538,P=0.005)及血小板(r=-0.710,P=0.000)呈负相关,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453,P=0.02),均为中等相关,有统计学意义。(2)在所有观察的病例中,FF1与同步放化疗期间外周血血小板最低点(r=-0.450,P=0.020)呈负相关,为中等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在双药化疗组为呈负相关(r=-0.582,P=0.014),为中等相关,在单药化疗组无相关性(r=-0.650,P=0.058)。(3)△FF与同步放化疗期间外周血血小板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399,P=0.044),为中等相关,有统计学意义。2.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不同化疗方案组同步放化疗期间发生≥Ⅲ度骨髓抑制的概率:单药化疗组VS双药化疗组为44.4%vs.41.2%(P=1.00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减少相关骨髓抑制的总发生率:含铂单药组VS含铂双药为0%vs.58.8%(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化疗方案组△FF的差异:单药化疗组对比双药化疗组为24%±11%vs.24%±10%(P=0.90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ROC曲线分析:FF1与同步放化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骨髓抑制的关系:FF1与同步放化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骨髓抑制没有明显关联(AUC=0.630,P=0.264)。结论:1.IDEAL-IQ成像骨髓脂肪定量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血小板最低点及血小板下降程度有预测价值。FF1越大,同步放化疗期间外周血血小板最低点越低;△FF越大,同步放化疗期间外周血血小板下降程度越大。2.不同化疗方案组同步放化疗期间发生≥Ⅲ度骨髓抑制的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双药化疗组血小板减少相关骨髓抑制发生率较单药化疗组明显增高。